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2001-2011年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的时间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被引频次、基金资助、高频关键词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3大热点研究方向,揭示了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图书馆岗位绩效管理的内涵,从落实岗位管理宏观政策,合理设置岗位,制定岗位绩效评价目标,构建岗位绩效考评新体系和抓考核结果的反馈及激励兑现等5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体现图书馆岗位绩效管理客观公平、科学合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外图书馆志愿者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提出了在志愿者管理方面,要有持续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的进入机制,开展特色服务,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实行人性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赠书宣传和管理,提出了对教职工和学生开展赠书宣传、加强赠书管理、建立健全赠书制度和赠书奖励机制、设立爱心书架自助取阅和专门的陈列室等建议,以保证赠书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医院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医院图书馆建设思路,提出了争取医院管理层支持和挖掘整理医疗知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立稳定激励机制等实现医院知识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图书馆现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通过期刊架标、刊标的设计与布置以及Excel在现刊管理中的应用可提高期刊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便读者的获取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外部环境、管理和服务创新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绍了美国医学图书馆联盟及我国医学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依托CALIS管理平台构建国家医学图书馆联盟,以提高国家医学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赠书的科学管理进行了分析,对赠书的充分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情境和知识转移的关系的基础上,将情境定义为国内外社会发展和相关政策的知识转移内容、转移率和重复利用率三类“情境”,并引入动力学MTM技术指标,构建了基于情境知识特征、周期以及知识推理规则的动量知识管理(MTMKM)模型,通过拟合曲线发现知识在不同周期的特征以及捕捉热点知识,实现知识间分享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知识管理是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定理理念和方法,在此之前,信息管理已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图书馆情报机构的现代信息服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建设,都积极吸收了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使之从传统的管理思想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整套新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只有将二者加以区别,才能使图书馆发展真正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相似文献   

12.
科研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与目标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中国目前以过程管理模式为主导的科研管理存在的诸如重立项轻产出、科研经费管理混乱、难以监督等弊端;探讨了以成果管理为核心的目标管理模式,认为目标管理模式具有管理简单、科研效率高、能解决过程管理模式下的一系列问题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农药经营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农药经营市场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药市场的有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标管理的特征与优势决定了目标管理是适宜校院两级管理的考核方法.目标管理重在正确贯彻落实,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前提,严格公正的考核监督是成功的关键,经常性的信息搜集与反馈是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柔性管理是一种管理的新方略,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从表面混沌的繁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潜在的未知需要和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变化并自动应付变化,这就是柔性管理的优势。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中正是需要柔性管理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来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图书馆是一个大型而又复杂的管理系统,其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合理的把柔性管理渗透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来,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果,本文通过对柔性管理进行具体的分析,探索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合理运用以及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Pest management     
Although it has not yet been universally adopted, pest management figures prominently in current planning. For pest management to be effective,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must adopt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solving problems; this means considering not only complexes of pests including insects, pathogens, and weeds, but whole crop systems. The requisites for successful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 include availability of current weather data,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Extension personnel, and feedback from individual growers. A pilot program for alfalfa pest control is in its third year of development at Purdue University. It involves the cooperation of entomologists, engineers, physiologists, economists, and agronomists, and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ed simultaneously. Microcomputers are used for monitoring, integrating, storing, and transmitting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to a central location, where it is used in simulations of the alfalfa plant and the alfalfa weevil. The resulting advisories are produced at teletype terminals at four locations in the alfalfa growing region of Indiana. Our experience with this prototype system indicates that computer-bas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 will be dynamic and reliable systems capable of delivering alternative action strategies with virtually unlimited accessibility.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