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寒丰不育系(HFA)为母本,突变体寒丰糯(HFwxB)为父本,通过多代杂交、回交转育,育成糯稻不育系寒丰糯A(HFwxA)。HFwxA与HFA比较,除籽粒胚乳呈蜡质状和千粒重降低外,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花粉不育特性和配合力等方面的表现均基本一致。寒丰糯不育系(HFwxA)表现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强等特性。利用其配制的杂交糯稻组合,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其糯米淀粉黏度特性指标值也优于常规糯稻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2.
嘉糯Ⅰ优721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三系糯性不育系嘉农wx A1与恢复系信糯恢721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201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文章介绍了该组合的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育和利用优质糯稻不育系.[方法]采用350Gy 60Co-γ射线辐照光温敏核不育系6311S干种子,借助淀粉遇KI-I2溶液的显色反应原理,在其M2带胚糙米群体获得糯质基因突变体.经福建、海南异地种植鉴定与选择,育成糯质6311S不育系,命名为闽糯2S.[结果]除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显著外,闽糯2S与6311S具有相同的生育期,十分相似的农艺性状、花器性状、花粉不育特性以及育性转换特性.[结论]闽糯2S于2020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用闽糯2S配制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糯稻新组合糯两优8号,于2020年9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育和利用优质、高产杂交糯稻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对优质糯米日益增长的需求。【方法】采用350Gy60Co-γ射线辐照恢复系9311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4S干种子,借助淀粉遇碘粉碘化钾溶液的显色反应原理,在其M2带胚糙米群体获得相应系糯质基因突变体。经福建、海南异地种植鉴定,育成糯质9311恢复系(命名为嘉糯恢7号)和糯质广占63-4S不育系(命名为闽糯1S)。用闽糯1S和嘉糯恢7号分别作母本和父本配制杂交糯稻"糯两优7号",2017年推荐该组合参加国家区试。【结果】糯两优7号表现优质、高产,于2019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研究简要阐述"糯两优7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高产制种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津糯2号是天津市原种场以津糯1号为母本,津原45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大穗型粳糯稻品种,表现优质、高产、抗性强,高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优级糯米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具有稻瘟病广谱抗性粳型两系不育系,将高柱头外露率中粳类型不育系DS39与优质晚粳水稻嘉58进行杂交,通过花药培养选育出晚粳类型不育系TS849,再将TS849与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1350杂交,通过花药培养技术创制一批加倍单倍体,利用分子标记选择携带Pigm基因的不育系,并对农艺性状等进行评价,成功选育出抗稻瘟病的晚粳类型光温敏不育系1份(JF35-2)。JF35-2稻瘟病抗性水平达到高抗级别,可作为抗原应用于抗稻瘟病杂交晚粳育种。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杂交糯稻新组合嘉糯1优3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嘉糯1优3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糯稻不育系嘉农wxA1与恢复系嘉糯恢3号配组育成的杂交糯稻新组合,2009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生育期合适,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供栽培及育种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浙江农业科学》2016,1(10):1748
<正>浙糯优1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单季杂交晚糯稻新组合,201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3021),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糯性佳的优点,适宜在浙江省及生态相似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西子糯2号"是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选育的中熟偏早、高产优质的鲜食糯玉米新组合.母本Z03和父本Z31均是由糯玉米品种间杂交,后代经过连续自交,定向选育获得的自交系.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鲜食外观品质好等性状,2007年通过浙江省审定.  相似文献   

10.
两系亚种间新组合培矮64S/Hb—01选育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矮64S/Hb-01是我所用偏籼型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与粳型恢复系Hb-01配组选育而成的亚种间杂交中(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核型合理、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制种易获高产、感光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以南双季稻区作中(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1.
袁隆平先生利用野生稻的败育型细胞质基因育成不育系,而笔者则首创了直接利用野生稻细胞核基因选育恢复系的新途径。笔者介绍了直接利用野生稻杂交选育恢复系的技术路线及方法,该法利用野生稻作为主体亲本,与多个各具有显著特点的恢复材料杂交,充分利用野生稻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等特点。采用“大群体多世代”的育种方法成功育成强优广谱性恢复系测253,并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新组合。笔者还介绍了测253及其配组组合的应用和产生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且对杂交粳稻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籽粒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水稻高产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秀水79和C堡构建的247个株系粳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了籽粒相关性状(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的表型值,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粳稻粒长和粒重都受到3对主基因控制,二者均无多基因控制。粒宽为2对主基因控制无多基因的作用方式,粒长、粒宽和粒重主基因的遗传率均在99%以上。籽粒长宽比由多基因控制。[结论]粳稻粒长、粒重和粒宽受到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xa32(t)是从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经体细胞杂交途径获得的新种质Y76中鉴定出的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将Y76与栽培稻"大粒香"回交构建F2群体,获得132个抗性稳定的株系。经致病菌株P6对该F2群体抗性鉴定,得到抗感株系数分别为32和100。随机选用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412对SSR引物对亲本和F2代群体进行多态性分析。筛选出8对多态性好的引物标记,连锁遗传分析发现位于xa32(t)同侧的RM8216和RM20A与其连锁,从而将xa32(t)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上,遗传距离为6.9cm和1.7cm。  相似文献   

15.
赣晚糯7号是从余江糯稻的变异株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籼糯新品种,具有长势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6~2007年参加江西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895.8 kg/hm2,其米质达国优级,糯性好。2008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粳稻新品种皖垦糯1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皖垦糯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抗病性和抗逆性、品质和产量表现,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适时播种和移栽、大田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收获方法等高产栽培技术。[结果]皖垦糯1号是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武育糯16号的变异株中,经过3代系统选育而稳定的常规粳糯稻品种,201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垦糯1号综合性状较好;白叶枯病抗性MR(3级),稻瘟病抗性MR(3级),纹枯病抗性为5级,稻曲病抗性为3级,株高矮、茎秆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综合评价品质达农业部部颁2等优质糯米标准;一般产量9 000~9 750 kg/hm2,高产田块单产可达10 500 kg/hm2以上。[结论]皖垦糯1号具有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海亚香糯是海南海亚南繁种业有限公司以万冲农家香糯为母本、自育的糯稻中间材料HN23(昌江农家糯稻/雷州农家糯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籼型香糯稻新品种,于2015年7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海南作为早、晚稻种植。该品种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宜、抗倒伏、抗稻瘟病、生态适应性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米质优良(达部颁优质三等食用长粒糯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稻米清香和黏性好。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超级杂交稻丰两优四号在湖北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审超级杂交稻品种丰两优4号在湖北省大面积种植,表现出生育期适中、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米质优良等特点。阐述了该品种在湖北省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秧龄、密度、施氮量等三因素三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建立高产的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措施的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秧龄三因素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农艺优化措施是:15d秧龄移栽,密度为每公顷栽150000丛、施氮量为每公顷在30000kg绿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加化肥纯氮15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