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蚕桑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秀玉 《广西蚕业》2008,45(3):87-89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传统蚕桑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否有立足之地,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关键要看经济效益。要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必须走新型的蚕桑产业化之路。本文就蚕桑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蚕桑生产是我省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村经济优势产业。经过几年产业调整后,随着蚕茧市场的复苏,蚕桑生产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同时要超前认识高速发展给蚕业带来的新问题,引导蚕桑生产健康地发展。1蚕桑生产形势和机遇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其产业布局和行业兴衰与社会的经  相似文献   

3.
发展辽宁蚕桑生产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航 《中国蚕业》2002,23(4):50-51
蚕桑生产在辽宁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但却始终没有形成主导产业.特别是建国以来,辽宁的蚕桑生产几度兴衰,使关心辽宁蚕业的人们对辽宁能否发展蚕桑生产产生了疑问.近年来,随着辽宁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很多地区将蚕桑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产业,栽桑养蚕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因此,讨论解决辽宁蚕桑生产能否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省蚕桑工作的重中之重.总结历史,研究当前,展望未来,明确方向,已成为全省蚕桑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蚕桑产业化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传统蚕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否立足之地,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关键要看经济效益.目前蚕桑生产面临着比较效益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因此蚕桑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威胁,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正逐年减少.要提高蚕桑的综合效益,必须走新型的蚕桑产业化之路.本文就蚕桑产业化的三个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提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蚕桑生产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农业和农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10年来,由于蚕茧市场波动剧烈,蚕农收入多元化,蚕茧市场竞争力减弱,以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蚕桑生产逐年下滑,目前已跌入历史低谷,蚕桑发展举步维艰.南充市嘉陵区文峰镇在蚕桑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规模经营发展蚕桑产业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苏成春  梁应霞 《蚕学通讯》2000,20(2):47-48,56
重庆市是全国五大蚕茧生产基地之一,蚕桑生产历来是我市远郊区(市)、县农村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和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自从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外受国际大气候、国际丝绸市场的影响,内受比较效益、生产规模及生产技术的制约,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严重受挫,蚕桑生产基础严重削弱,全市蚕丝业步入近十年来的最低谷。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我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国的纺织业特别是丝绸行业将被注入新血液。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市蚕桑生产即将走出低谷,迈向辉煌,我市蚕丝行业该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7.
120年概况蚕桑是淳安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得到迅猛发展 ,蚕茧产量跃居杭州市首位、浙江省第7位。1995年 ,受经济转轨和市场疲软的冲击 ,蚕桑生产和全国一样 ,一度出现严重滑坡 ,茧丝绸行业面临严竣考验。尤其是千家万户种桑养蚕 ,分散经营所带来的生产规模小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非常突出 ,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势在必行。1998年 ,肩负蚕茧经营和行业管理双重职能的茧丝绸总公司 ,从淳安实际出发 ,集思广益 ,深入调查 ,积极探索 ,确立了把蚕农与市场连结起来 ,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  相似文献   

8.
发展蚕桑产业化经营,是我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根据我省目前蚕桑生产现状,必须发展产业化经营才能摆脱困境走向繁荣。我省已具备蚕桑产业化经营的条件,有产业化经营的先进典型,能够加快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建议:合理调整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支持农民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9.
丁义来 《北方蚕业》2008,29(2):46-47
蚕桑是安康一项优势传统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推进蚕桑产业化为核心,理顺蚕桑管理体制,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历史机遇,抓好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典型,坚持不懈挟持专业大村、专业大户,实施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格局;以高产、优质、高效为重点,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快低产桑园改造;坚持以市场牵动、政策推动、科技带动的原则,不断提高亩桑产叶量和张产茧量。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建园指导思想,走区域性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路子,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区蚕桑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两种蚕桑产业化形式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生产要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需有健全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产业化服务组织。当前杭州市蚕桑产业化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为龙头,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形式,第二种是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组成蚕农联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蚕桑强国,当前蚕桑生产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对于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1年中国新型蚕桑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全量数据,系统梳理各类蚕桑经营主体的注册和在营数量演进,分析新型蚕桑经营主体的发展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3年至今,各类型蚕桑经营主体发展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其增长速度甚至快于其他农业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第二,与“东桑西移”发展规律相符,东部地区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减缓、甚至下降,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三,蚕桑产业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且近年来增速加快,但仍明显低于农业产业平均发展水平,尤其是蚕桑生产大省(区)的规模化组织化经营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经营主体、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实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蚕业》2010,32(1):5-5
2010年1月28日,江苏省农委农业局在宁召开江苏省蚕桑工作座谈会。12个重点市、县(市)蚕桑站(处)长,江苏富安、民星、新丝路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老总,中农院蚕研所、苏州大学蚕桑所、省蚕桑学会的负责同志,以及江苏省农委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合作社指导处、省蚕种管理所等相关处室同志,共三十余人参加会议座谈。会议回顾总结了2009年蚕桑生产,分析了产业发展形势,研究讨论了2010年的蚕桑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勉县蚕桑生产睁现状,分析了产业化发展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及历史机遇,指出了本地的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总结了“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措施,提出了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蚕桑文化成为一种精神现象,其影响源远流长.蚕桑文化产品则是以蚕桑文化为基础建立的综合产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在概述蚕桑文化的意识形态载体和非意识形态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当代蚕桑文化产品的市场将向着高质量、绿色低碳、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并指出四川省当前蚕桑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应以实现超大集群的产业规模、培育壮大具有文化属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宋俊荣 《江苏蚕业》2005,27(2):47-48
<正>蚕桑生产是扬州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近几年业,在市场经济中,一家一户的蚕农经不起市场风浪的颠簸,出现了大面积的砍桑改种,目前全市桑园面积只剩下不足8万亩。扬州的蚕桑生产要想走出低谷,进入稳步发展的健康之路,就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生产的区域经济,在一个地区将蚕桑生产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同时要把蚕户逐步发展成具有适度规模的家庭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6.
滨海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明华  郝传庆 《中国蚕业》2012,33(3):35-36,40
对滨海县蚕桑生产的现状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滨海蚕桑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科技进步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打造龙头企业、深度多元开发、强化经营管理等促进滨海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栽桑养蚕是我省农村的一项传统的骨干副业。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护广大蚕农的利益,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成了摆在广大蚕桑科技工作者面前突出而又重要的问题。带着这样一个问题,笔者利用暑假休息时间,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走访了东台市的富安镇,大丰市的新丰镇,射阳县的特庸乡、新洋乡等盐城市的蚕桑生产重点乡镇。通过反复的调查,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蚕桑生产的发展策略,供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蚕业工作者参考。1价格定位策略行业的兴衰,取决于经济效益的高低。产品的价格…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蚕桑生产作为农业的一项产业,发展经营的模式也不例外。尤其象我县这样一个被国家列为贫困县的农业县,受其自然条件、文化素质、交通、科技信息等因素的限制,蚕桑生产走产业化开发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县十年来蚕桑生产发展形成农、工、贸一体,产、加、销配套发展的成功之路。 1 蚕桑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蚕桑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确定蚕桑支柱产业和茧丝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组建农、工、贸、产、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其实质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面地、系统地、有组织的将蚕桑生产作为脱贫致富项目列入千家万户群众发展商品生产,进而通过一体化经营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过程曾经历“三起三落“。1987年至今就是由于走产业化路子,才能有了今天的可喜成效。  相似文献   

19.
我县实施蚕桑工程始于 1990年 ,当时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至 1992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万余亩 ,蚕茧产量 2 5 0余t。由于市场波动 ,1995年桑园逐渐被挖 ,至 1998年仅剩 10 0亩。 2 0 0 0年我县县委、县政府在分析蚕桑生产的特点、规律和我县自然、社会生态条件后作出了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几年来我县蚕桑产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桑园面积恢复到 1万余亩 ,蚕茧产量达 30 0余t。1 更新发展理念由于蚕桑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较大 ,其茧丝价格波动大 ,农民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得不到稳定 ,为此 ,我县提出了“从容应对市场考验 ,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浙江省奉化县蚕桑生产的调查,发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多种经济作物的竞争加剧,经效益高的作物获得发展,经济效益低的蚕桑生产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萎缩.提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蚕桑生产,其经济效益必须达到“两个相当”,即单位土地的纯收益和每个劳动日的报酬,必须相当于其他经济作物的纯收益和报酬.据此,当每公斤上茧价在10元左右,亩产茧100公斤的桑园纯收益在700元左右,每个劳动日报酬在10元左右时,奉化县的蚕桑生产才有可能发展.要达到“两个相当,必须贯彻“两个放开”的政策,即市场放开和价格放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