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中药材肉桂的质量控制标准。测定不同产地10个批次肉桂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含量、肉桂醛含量和抑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指标的质量控制标准。测得了肉桂各指标含量平均值,其中水分为5.73%,总灰分为5.34%,酸不溶性灰分为3.34%,冷浸法和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分别为0.56%和3.50%,冷浸法和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为1.25%和3.25%,挥发油含量为3.5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桂醛含量为0.30%,并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建议肉桂的质量标准暂定为:水分含量4.98%~6.47%,总灰分含量不得高于6.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高于3.84%,冷浸法和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分别不得少于0.51%和3.41%,冷浸法和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不得少于1.08%和3.11%,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3.4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桂醛含量不得少于0.25%。  相似文献   

2.
以龙井茶和千岛银针茶为原料,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冲泡,测定了其浸出物含量、浸出速度以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物的浸出速度和总量与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及茶叶的成熟度有关。同一冲泡温度下,初期浸出速度随时间逐渐加快,然后到达顶峰,最后逐渐减慢;在冲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冲泡温度越高茶水浸出物浸出速度越快,含量越高;采用较低的温度较长的冲泡时间冲泡与采用较高的温度较短的冲泡时间冲泡具有相同的效果;原料越成熟,茶水浸出物含量越高。茶汤浓度为0.40g/100mL时,茶汤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法,检测了黑、紫、黄三种玛咖的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回流提取法中温度为70℃,回流时间90min,溶剂为70%乙醇提取效果最好,对黑、紫、黄三种玛咖在此条件下进行浸出物测定发现黄色玛咖浸出物优于黑色和紫色。在超声提取法中时间为120min,溶剂70%乙醇提取效果最好,对黑、紫、黄三种玛咖在此条件下进行浸出物测定发现紫色玛咖效果优于黑色和黄色。因此,不同提取条件对玛咖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有很大影响,不同颜色玛咖相同条件下提取,浸出物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硒对粗壮女贞叶主要内含物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苦丁茶施硒肥的盆栽试验,探讨硒对粗壮女贞主要内含物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部施亚硒酸钠对粗壮女贞主要内含物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当硒浓度为1mg/L时,施后30d,粗壮女贞硒含量最高,达到1.516μg/g;硒浓度为3.0mg/L时粗壮女贞叶片主要内含物含量最高。同时显著提高了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硒浓度为1mg/L时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为对照的120.11%和117.65%,其中酚氨比含量下降为对照的87.38%。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溪地区刺五加和短梗五加不同部位的紫丁香苷含量;采用热浸法测定刺五加与短梗五加不同部位的醇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刺五加不同部位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短梗五加嫩茎和老茎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根部的紫丁香苷含量与刺五加根部含量相近。  相似文献   

6.
"湘妃翠"鲜叶与成品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和茶叶国标检测方法测定分析了不同季节“湘妃翠”鲜叶及其成品茶中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鲜叶与成品茶中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等的品质成分的季节变化明显,趋势一致,春季明显优于夏秋季、秋季优子夏季;与鲜叶的品质成分状况相比,成品茶的品质成分状况明显改善,奠定了感官品质的生化基础。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湘妃翠”品种在夏秋季生产普通绿茶而不生产名优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确定夏秋两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分析主要食源植物的营养成分,探讨影响川金丝猴夏秋季节取食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656,P=0.000)、含水量(r=0.078,P=0.609)、粗脂肪含量(r=0.020,P=0.896)、无氮浸出物含量(r=0.238,P=0.115)呈正相关,与食源植物的粗蛋白含量(r=-0.113,P=0.459)、粗纤维含量(r=-0.144,P=0.347)、粗灰分含量(r=-0.156,P=0.305)呈负相关;秋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703,P=0.000)、含水量(r=0.258,P=0.176)、粗脂肪含量(r=0.291,P=0.125)、粗蛋白含量(r=0.537,P=0.003)、粗纤维含量(r=0.194,P=0.312)、粗灰分含量(r=0.308,P=0.104)呈正相关,与食源植物的无氮浸出物含量(r=-0.546,P=0.002)呈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食源植物的无氮浸出物(0.936)、粗纤维(0.886)和粗灰分(0.8...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5年生柠条锦鸡儿不同枝龄枝条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枝条具有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营养特点,且随着枝龄的增加,粗纤维含量先明显增加后趋于稳定,粗蛋白、粗灰分、钙含量均在4 a~10 a较为稳定,粗脂肪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无氮浸出物和磷的比例在枝条中整体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
一种虫草分离菌菌丝体主要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虫草分离菌AT01的深层发酵菌丝体进行了有效成分分析,其结果表明,菌丝体中氨基酸种类和冬虫夏草生药一致,但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冬虫夏草生药,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也高于后者,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更远远高于后者;菌丝体中粗蛋白,总糖及甘露醇的含量均高于冬虫夏草生药;菌丝体的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组成的85.38%,其中亚油酸,亚麻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广东莲花山土壤有机碳(C)、氮(N)、磷(P)、钾(K)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广东莲花山500~1 000 m区域以100 m海拔间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变化范围分别是38.72~68.17、0.90~1.32、0.011~0.022、5.19~7.08 g·kg-1,土壤全氮、全磷含量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2)土壤的C/N和N/P分别介于40.12~50.76、43.06~90.86间。不同海拔梯段下土壤C/N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土壤N/P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3)500~1 000 m海拔土壤速效氮含量介于0.81~2.01 mg·kg-1,均值为1.19 mg·kg-1,其中,5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1 0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值达到最小。土壤速效氮含量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关系呈负相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在500~800 m海拔间变化幅度较小,至900 m海拔下最大。莲花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全氮、全磷、速效氮含量、N/P的空间变化强烈。  相似文献   

11.
茶树修剪时期和程度对早市名优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取随机区组,就不同修剪时期和不同修剪深度对早市茶的品质影响作出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修剪时期对茶多酚和氨基酸影响不显著,对可溶性糖影响较显著,而对水浸出物和叶绿素影响极显著;其中,以10月份轻修剪茶叶品质成分含量最高,早春2月份次之。在不同修剪程度方面,除了对氨基酸影响不显著外,对其它几种内质均极显著;茶叶主要内含成分的含量为未修剪>轻修剪>深修剪。从品质成分分析看,采摘茶园春茶前不修剪或10月份修剪有利于名优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江西本地2年生的杜仲栽培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平地设置0.5 m×0.3 m、0.5 m×0.5 m、0.5 m×0.8 m和0.5 m×1.0 m 4个种植密度,在丘陵地设置2 m×1 m、2 m×2 m和2 m×3 m 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用杜仲林叶产量和质量(绿原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地种植稀疏的杜仲单株叶产量较低,而绿原酸的积累则有所增加,种植密度为0.5 m×0.3 m时,杜仲的单株叶产量最高(200.90 kg/hm2),而种植密度为0.5 m×1.0 m时,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27 153.26 ug/g),综合产量和质量两方面考量,推荐0.5 m×0.5 m为杜仲叶用林在平地的最佳种植密度。丘陵地3个种植密度对杜仲单株叶产量和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密植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收益。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黑莓在南京地区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黑莓品种的鉴定和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11个黑莓品种在南京地区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黑莓功能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平均为(40.87±4.84)spad,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期其叶绿素含量比较稳定,而不同品种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复叶大小平均为(1.51±0.25)dm2,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Chester品种的最大,Triple Crown的最小,前者是后者的1.65倍。小叶数量和单株叶面积分别平均为(4 815±3 880)片和(7.65±5.94)m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其中Kiowa品种的叶片数量最多,其单株叶面积最大,单株叶面积平均为(22.92±6.72)m2,远远高于其它品种。枝蔓数量和年生长量分别平均为(26.32±10.92)支和(2.14±1.52)dm3,品种间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枝蔓发生数量最多的品种也是Kiowa,最少的品种是Young,后者数量不到前者的1/4;Kiowa和Triple Crown这2个品种的枝蔓年生长量最大,Young品种的年生长量最小,前者是后者的10余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目前沉香市场真假混杂、难以鉴别的现状,采用多种方法对10批次伪品沉香进行鉴别,分析各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及可替代性,探究沉香真伪鉴别的有效手段,为沉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为识别伪制沉香、完善沉香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典》(2015版)中规定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分析以及具有专属性分辨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沉香鉴别方法,对10批次伪品沉香进行鉴别,并通过对比8批次正品人工沉香样品和对照样品,探索各方法的准确性以及相关性。【结果】在10批次伪品沉香样品中,其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达到要求;显色反应对颜色的判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薄层色谱分析鉴别具有专属性,但受沉香成分多样性、含量不一等因素影响,部分样品判别荧光斑点不清晰;HPLC方法制样简单,节省原料,可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能够对复杂沉香成分进行分离,通过对照指纹图谱6个特征峰和4个辅助峰,判断结果精确度高。【结论】各方法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佐证,考虑到沉香样品检测过程需降低时间和原料成本,基于各方法的优势及精准程度,建议在沉香真伪鉴别中采用以醇溶性浸出物含量、HPLC指纹图谱结合显微鉴别为主,显色反应和薄层色谱分析为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2022年通过云南省林木良种认定的“天意1号”白及优良家系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白及的地上部分生长量、地下部分假鳞茎产量以及浸出物含量、白及苷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其生物量与内含物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4 a生的白及平均株高与生长1、2 a生差异显著,与生长3、5 a差异不显著;4 a生时的样地假鳞茎鲜重和实测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6.77 kg/m2、60.06 t/hm2,而折干率、浸出物、白及苷含量分别为27.63%、14.43%、2.93%,各项目指标值相对最优。综合该品种生长规律和生产管理成本,“天意1号”白及优良家系应在种植3~4 a时采挖最适宜。该研究结果为“天意1号”白及优良家系的合理采收时间和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对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 amurensis的年周期食物营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物 中营养素粗蛋白质9C、P)和粗脂肪(C、Fat)含量均以5月最高(20.46%、14.65%);粗纤维(C、Fib)含量9月最高(41.44%);粗灰分(C、A)和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各月之间判别均不明显;矿物质磷(P)、钙(Ca)、钾(K)、镁(Mg)、铁(Fe)的含量,均以5月最高(0.48%、1.53%、40.25ppm、0.88ppm、2.05ppm),维生素Vλ、VE、B1、B2、B6的含量,亦均以5月最高(69.5mg/Kg、98.2mg/Kg、2.4mg/Kg、7.2mg/Kg、3.7m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有效、准确、科学的野生沉香鉴别技术,为沉香的鉴定和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分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10批次野生沉香进行鉴别。【结果】10批次野生沉香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整体较高,明显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10.0%;野生沉香的显色反应除呈现人工沉香的樱红色或浅樱红外,还出现紫堇色、浅红色和浅紫色在内的多样性显色,可辅助鉴别野生沉香;薄层色谱操作简单,节省材料,且野生沉香样品在薄层鉴别中呈现清晰的荧光斑点和较好的分离效果,对于大部分野生沉香样品可通过薄层色谱进行基础鉴别;通过相似度评价、峰面积比较,建立10批次野生沉香的HPLC指纹图谱,并确定9个野生沉香共有特征峰,确定野生和人工沉香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差异性。【结论】基于各方法的优势及精准程度,本文提出在显微鉴别的基础上,通过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分析和HPLC的指纹图谱及特征峰鉴别野生沉香,可为沉香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海拔野生金露梅叶的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露梅灌木林是青海最大的灌木林区之一。目前对金露梅叶片的研究仅限于解剖结构、灌丛地上部分生物量和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对青海野生金露梅叶成分整体研究较少。2005年7月在海拔2 840m和2 510 m处采野生金露梅叶作为样品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海拔2 840 m处黄酮的含量高于样品在海拔2 510 m处的含量,单宁的含量相当;样品在海拔2 840 m处还原糖的含量高于样品在海拔2 510 m处的含量,粗蛋白的含量低于样品2 510 m处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了解梵净山石斛的药用价值,选取了2个铁皮石斛品种(森山和福建软脚)作为对照,采用瓦里安AA-240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各元素含量,运用分光光度计法和液相色谱仪测量了有效成分。结果表明,梵净山石斛中铜、钙、镁、钾和硒5种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2个对照的铁皮石斛;醇溶性浸出物和石斛碱含量也以梵净山石斛为最高;梵净山石斛中的总生物碱含量与森山铁皮石斛没有差异,但显著高于福建软脚铁皮石斛;而粗多糖的含量则以梵净山石斛最低。综合试验结果认为,梵净山石斛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银水牛果营养成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水牛果果实和嫩茎叶进行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银水牛果果实总黄酮含量高达4.02mg/g,维生素C含量208.20mg/100g,并且富含钾、钙、镁、锌等元素;含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总量达8.20%。嫩茎叶粗蛋白含量达16.34%,大于粗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指标(15%);粗纤维含量6.34%,远远低于粗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指标(18%);无氮浸出物高达58.77%,钙磷比5.64。因此,银水牛果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