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莓红颊育苗期应用多效唑防控炭疽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草莓红颊品种育苗期应用多效唑防控炭疽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平均相对防效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而略有增加,不同浓度处理以200 mg·kg-1防控效果最好,药后7和14 d平均相对防效达到51.36%、54.27%;平均发病率增长值也均是最少,分别比对照减少1.89%和14.70百分点。处理间在药后7和14 d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性,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均有一定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防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遮阳网覆盖、穴盘基质育苗、药肥和生物菌肥灌根、土壤处理等防治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大棚秋番茄覆盖遮阳网,晴天遮阳率比对照大棚下降49.89%,白天地表温度平均降低5.58℃,地温平均降低约1℃。覆盖大棚内小气候的改善促进了秋番茄的茁壮生长,降低秋番茄茎基腐病发病率达64.32%,使秋番茄第1穗果实产量比对照棚的提高23.30%。采用穴盘基质育苗,可使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降低47.95%。采用"可立克"药肥对秋番茄秧苗喷灌根,促进秋番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使番茄第1果穗产量提高40.84%,且茎基腐病发病率为0;而冲施"968"生物菌肥会加重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春番茄秸秆还田对大棚秋番茄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使秋番茄前期结果率和产量下降,且有利于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棉隆处理大棚土壤抑制秋番茄前期的生长,使番茄第1穗果实膨大受到抑制,单果质量明显降低,而且对秋番茄茎基腐病无抑制作用;而"棉隆+生物菌"处理土壤可使秋番茄第1果穗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和棉隆处理,降低茎基腐病发病率达79.62%。综上,遮阳网覆盖大棚、穴盘基质育苗、"可立克"药肥喷灌根及"棉隆+生物菌"处理土壤均是防治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红颊”草莓育苗期赤霉素应用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颊”草莓育苗期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浓度20mg/kg处理最好,其一级、二级.三级匍匐茎发生总量和田间子苗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8.2%和7.5%;20、50mg/kg处理的二级匍匐茎发生时间比其他各处理提早1周。  相似文献   

4.
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藨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藨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藨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藨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藨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 cm较浅耕(8~10 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藨草发生量64.4%.  相似文献   

5.
为缩短春季马铃薯原原种繁育的生长周期,提高结薯数量,针对不同马铃薯品种,采取遮光和喷施叶面肥的组合处理开展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在云南省滇中地区海拔1 600~2 000 m繁育马铃薯原原种,遮光处理对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匍匐茎萌发时间和块茎膨大时间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喷施叶面肥处理对所有供试马铃薯品种的匍匐茎萌发时间和块茎开始膨大时间均没有影响。具体表现为遮光处理5 h/d能使S03-921的匍匐茎萌发时间比对照提早10 d,但对其块茎膨大的开始时间却没有影响,所有处理均在全生育期80 d内开始结薯;遮光处理5 h/d、3 h/d能使云薯401的匍匐茎萌发时间比对照提早10 d,遮光处理5 h/d、3 h/d、1 h/d均能使云薯401的块茎膨大时间比对照提早10 d;遮光处理对云薯107的匍匐茎萌发时间没有影响,但随着遮光时间延长,云薯107的块茎膨大时间比对照提早10~20 d;所有遮光处理对云薯505匍匐茎萌发与块茎膨大的时间均没有影响,该品种均是处理后10 d内形成匍匐茎,20 d内块茎膨大,即在全生育期60 d内就开始结薯。.遮光处理和喷施叶面肥对单株结薯数的影响也因品种而不同;S03-921的结薯性最好,结薯数最高的是遮光3 h/d+0.2%K_2SO_4的处理,平均结薯达9.6个/株;云薯401结薯性差,所有处理平均结薯数均没有超过3个/株;云薯107结薯最好处理为遮光1 h/d+0.2%KH_2PO_4,平均结薯数达4.9个/株;云薯505结薯最好的处理为遮光3 h/d+0.2%K_2SO_4,平均结薯数达6.6个/株。  相似文献   

6.
将有机诱导剂"多肽保"施加在烟草示范品种红花大金元的育苗基质及烟株上,通过与常规防治烟苗和烟株的病情及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其对烟草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苗期使用有机诱导剂"多肽保"后,大十字期猝倒病、猫耳期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和立枯病的发病率分别比对照平均下降了9.3%、15.1%、9.0%和12.7%,同时成苗期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立枯病发病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降低了16.5%、10.4%、13.5%;大田期使用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后,对烟草黑胫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75.0%,对烟草根黑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75.9%,对烟草赤星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3.3%,对烟草气候性斑点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2.2%,对烟草炭疽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5.0%,对烟草白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7.0%;经过"多肽保"处理过的育苗基质及烟株的生物学性状得到改善,烟苗的侧根干质量、茎秆高度、茎秆直径、茎秆干质量、单株叶面积等均显著提高。因此,使用"多肽保"能有效提高烟草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7.
苦参提取物对茄子黄萎病抗性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浓度苦参(Sophora flavescens)提取物灌根处理茄子幼苗,研究对茄子黄萎病抗性及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处理后茄子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低,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增强,其中2g·L-1苦参提取物处理的抗病性最高,发病率仅为13.04%,病情指数为3.26%.经苦参提取物处理后健康茄子植株根际真菌(F)数量较对照增加16.67%~89.33%,放线菌(A)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细菌(B)数量较对照降低,感病植株茄子经苦参提取物处理后根际真菌有所减少.随苦参提取物浓度增加,A/F比值增高,提高了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B/F比值增高,提高了细菌在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玉米螟对夏玉米果穗的危害及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通过人工接种法将玉米螟幼虫接到吐丝期玉米果穗上,研究不同接虫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穗腐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虫处理能够显著增加蛀孔数量、平均隧道长度和平均取食粒数;接虫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穗长、行粒数和百粒质量,接虫1、3、5、7、9头/穗处理下行粒数分别比对照少2.99%、5.08%、10.95%、17.32%、18.67%,接虫1、3、5、7、9头/穗处理下百粒质量分别比对照低2.55%、4.54%、7.06%、10.11%、12.34%。接虫处理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平均穗腐病率为1.72%、2.42%、3.06%、4.63%、5.21%。最终,接虫处理显著降低产量,分别比对照低6.27%、10.32%、18.59%、27.01%、30.24%;接虫处理平均单穗产量损失率分别达到5.46%、9.50%、17.78%、26.51%、29.83%。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壶瓶枣黑顶病发病情况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壶瓶枣为试验材料,分析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搭建遮雨棚及采用果实发育调控措施对壶瓶枣黑顶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与发病期内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搭建遮雨棚和喷施PP333的枣园4级病果占总调查果数的比例较大,黑顶病发病率分别为14.53%和16.54%,显著高于对照果园;而GA3处理的枣园成熟期仅有少量1级和2级病果出现,果实发病率减少至5.75%,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7.89百分点;不同处理后的果实,大果发病率均高于小果。因此,环境因素和果实大小对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遮雨棚和PP333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黑顶病的发病率,而喷施20 mg/L的GA3可以有效降低黑顶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施用石灰氮对烟株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和根结线虫病,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了烟苗移栽前施用石灰氮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烟株农艺性状及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氮(处理T)烟田从移栽前到团棵期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减少了87.0%、89.8%、87.3%,但随着烟株生长逐渐恢复;正常施肥(对照C)烟田烤烟团棵期真菌数量较移栽前减少了82.1%,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在烟株生长中后期,总体上处理T烟田的微生物含量低于对照C。宏基因组微生物分类测序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氮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都有影响,且对真菌影响更明显。在烟株生长过程中门水平上的优势细菌和真菌分别有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Planctomycetes、Bacteroidetes和Ascomycota、Basidiomycota、Zygomycota、Chytridiomycota、Blastocladiomycota。烟株农艺性状和成熟期烟株病害情况表明,施用石灰氮对烟株的生长产生了影响,团棵期处理T株高显著高于对照C;处理T烟株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仅为对照C的1/2,黑胫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C。可见,施用石灰氮可以降低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并有效预防烟草根结线虫病和黑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生理性病害--番茄、甜椒脐腐病与果实中缺钙有关.为了探明空气相对湿度(RH)、基质条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对无土栽培甜椒脐腐病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共设置了12种试验处理,包括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60%、对照;基质条冷却至17 ℃、对照;基质条湿度设定为50%、60%、由定时器控制.结果表明,提高RH可明显缓和温室内RH和气温的日变化;显著增加果实中维管束数量,果实顶端和基部其维管束数量分别比对照温室的高14.6%和11.4%;可显著提高果实中的钙含量,其中果实顶端和基部分别比对照温室高19.9%和16.6%,从而降低脐腐病的发病率.果实和叶片中钾含量未受RH高低的影响.基质条冷却可提高根基氧含量,这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RH、基质条温度和湿度这3种环境因子对甜椒脐腐病的发生率的影响有累积效应.但处理间果实数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蔗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藤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蔗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藤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蔗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藤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cm较浅耕(8~10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64.4%。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抗病性鉴定和分析,掌握种质抗病性分布状况,筛选抗黄萎病核心资源,经遗传改良,定向选育与新疆棉花产业需求相吻合的抗病品种,并探讨病害治理策略。以收集的396份陆地棉品种资源为鉴定对象,2018-2019年,通过自然病田小区试验,在6月底(蕾期)和8月底(铃期),采用5级分级法,对品种资源进行黄萎病抗病性鉴定和评价。供试陆地棉种质具备丰富的抗病遗传多样性,种质间黄萎病变异系数高,可选择抗病种质加以利用。年度间各材料发病程度差异大,2018年发病明显重于2019年,但材料间发病趋势基本相同;蕾期发病较轻,铃期发生重。两年自然病田鉴定平均73.3%的材料蕾期未发病;铃期相对病指超过20的材料占比46.0%,相对病指为0.1~20.0的占比50.4%,未发病的占3.6%。铃期发病最重材料的发病率达100%,病指高达75.0;2018年铃期参加鉴定材料平均发病率和病指分别达38.8%、19.2,比2019年分别高19.0个百分点和8.7。发病率与病指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3;蕾期发病率和病指比铃期变异系数大,蕾期与铃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3...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日光温室土壤采取秸秆+石灰氮+X-20菌肥+高温闷棚单项或多项技术进行处理,明确不同处理对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变化的动态影响和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秸秆+石灰氮+X-20菌肥+高温闷棚综合处理土壤,能有效降低土壤中2龄幼虫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和显著的增产效果,如处理210d后,比处理前2龄幼虫数量减少比率仍可达到63.1%,比对照减少比率达到83.3%;防治效果达61.5%;生物产量比对照增加98.1%。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草莓"红颊"品种几种母本苗的育苗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繁苗数量上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即前期缓、中期快、后期缓;不同母本苗的单株平均匍匐茎和子苗发生量,以生产苗29.4条和23.4株为最好;在1~3级匍匐茎和子苗发生时间上,各处理间有1~2周的差异,前期以生产苗繁育为好、中期以子苗繁育为好;育苗效果与母本苗长势等素质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烤烟连作土壤土传病害的控制及提高烟叶产质量提供依据,以无绿肥翻压及不施生物炭为对照,研究绿肥翻压与施用不同量生物炭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传病害发生、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翻压配施生物炭处理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烟叶的经济效益,减轻根腐病和黑胫病的发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烟叶经济效益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绿肥翻压+生物炭1500 kg/hm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增加87.30%,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真菌比值较对照分别升高195.75%和74.75%,烟叶产量和产值较对照分别增加27.46%和31.75%,旺长期和采烤期根腐病和黑胫病发病率较对照分别降低16.11%、35.93%和53.79%、30.23%。绿肥翻压配施生物炭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提高烟叶的的产质量及经济效益,降低根腐病和黑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生防细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离鉴定了江苏省铜山、溱潼和沭阳3个番茄种植基地枯萎病菌的种类,检测了番茄全生育期土壤中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枯萎病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的3个种,它们出现的平均频率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74.5%;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21.3;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为4.2%。尖孢镰刀菌是引起番茄枯萎病的优势种群。3个番茄种植基地番茄全生育期枯萎病菌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番茄枯萎病菌数量在番茄定殖后迅速繁殖,盛果期达到最大值,采收后数量开始下降。在番茄定植时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枯萎病菌的数量明显比未处理过的对照低,在盛果期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43%,说明生防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3个番茄种植基地开展了生防菌B1619防控番茄枯萎病田间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铜山基地的番茄枯萎病发病率为1.5%(对照17.8%);溱潼基地没有发病;沭阳基地的发病率为0.1%(对照52.3%)。生防菌B1619具有开发成防治设施茄科蔬菜枯萎病生物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金华市种植辣椒6 a的连作障碍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高温闷棚对照(CK)和生物强化还原(BRSD)土壤处理,研究BRSD对辣椒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及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传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辣椒发病率达到56.1%,平均667 m~2产量仅为767.61 kg;BRSD处理显著降低了辣椒植株发病率(13.0%),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47.5%。经BRSD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pH值极显著上升到6.1,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较对照和处理前土壤下降,抑制了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减少了化肥施用,减轻了土壤盐渍化,改良了退化土壤。表明BRSD是一种修复连作障碍土壤、防控辣椒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夏甘薯生长前期末喷浓度为250ppm和500ppm的乙烯利,有控制茎叶徙长和提高薯块产量的作用。被处理的植株蔓长缩短,分枝数目增加;叶片变小、变厚,数目增多,叶片面积减少;生长中期,250ppm处理者叶面积系数比对照降低0.22,500ppm处理者比对照降低0.07;生长后期,250ppm处理者叶面积系数比对照增加0.8,500ppm处理者叶面积系数比对照增加0.4。处理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所增加,叶色深绿;光合效率有所提高,同化产物分配方向有所改变,向薯块内运输的量增加,平均叶片和茎及叶柄干重,250ppm处理者比对照降低2.9%和4.1%,500ppm处理者比对照降低0.6%和2.2%;平均薯块干重,250ppm处理才比对照增加9.1%,500ppm处理者比时照增加3.2%,薯块产量明显提高。500ppm处理者增产14%,250ppm处理者增产6%。  相似文献   

20.
"盐油2号"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育成的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分别比对照"史力佳"和"红油3号"增产14.1%和7.3%,均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全生育期240d左右,比对照迟熟1~2d。该品种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品质双低(芥酸含量0.265%,硫甙含量22.6μmol/g饼粉),含油率42.2%;菌核病发病率8.8%、病指4.4,冻害率41.4%,冻指19.3,抗倒性中上,适合江苏省淮河以南油菜产区及生态相似区域种植。笔者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产量表现和品质性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