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柑桔病毒病系由病毒(Virus)引起的柑桔病害,而由类病毒(Viroid)、螺原体(Spiroplasma)、植原体(Phtoplasma)、难培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FB)引起的柑桔病害,它们虽然不是病毒引起,但具有与病毒病相似的共同特征——系统侵染和嫁接传播,因此将其统称为类似病毒病害。有时为了方便起见,也有将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统称为病毒(类)病害的。  相似文献   

2.
植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不能人工培养、存在于植物筛管内的专性寄生菌,世界各地已报道植原体可引起1 000余种各类植物系统性病害,涵盖农作物、园艺、花卉、果树和林木等,该病害传播性强、症状明显、危害较大,可不同程度引起植物生长发育异常或变异,甚至造成植株死亡。樱桃植原体病害就是其中一种,近年来该病害已经成为威胁樱桃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引起樱桃花变叶(绿)及花器官、叶片、果实的生长发育异常和变异,并最终导致植株2~5 a(年)内迅速死亡,对我国乃至世界樱桃产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损失。随着我国近几年不同地区樱桃植原体病害发生面积、规模及危害程度地不断增加,尤其是笔者研究发现的重庆地区大规模爆发引起了极大威胁,使得有关其致病机制、植株生长发育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系统研究显得迫在眉捷、尤为重要。针对樱桃植原体病害研究的需求,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主要从植原体的分类、检测与传播以及樱桃植原体病害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进一步开展樱桃植原体病害研究与防治等提供重要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与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柑桔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是指由病毒、类病毒 (Viroid)、螺原体 (Spiroplasma)、植原体 (Phytoplas ma)和某些细菌 (这些细菌曾被称为类立克次氏体和类细菌 ,是一些用人工合成培养基难以培养的 ,或尚无法培养的细菌 ,习惯称为难培养菌 )引起的柑桔病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通过嫁接传播 ,也就是说 ,已感染病害的苗木和接穗在异地间传送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除了嫁接传播 ,这类病害有的还通过昆虫传播 ,有的通过污染的刀、剪等工具和人手传播 ,个别的通过种子传播。在世界各国发生的此类病害有病毒引…  相似文献   

4.
柑桔无病毒苗木生产的规范化赵学源,蒋元晖(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630712)柑桔类果树在长期嫁接繁殖过程中,往往积累感染一种或几种嫁接传播性病害。这些病害分别由病毒、类病毒、类细菌、螺原体和类茵原体引起。其中有的病害导致柑桔树势严重衰退、产量...  相似文献   

5.
对下列病害的木质部堵塞物进行比较:枯萎病(病原不明)、柑桔速衰病(由柑桔速衰病毒引起)、柑桔鳞皮病A及胶囊病(嫁接传染的病原引起)、柑桔顽固病(由柑桔螺原体——Spiroplasma Citri引起)、疫霉脚腐病及柑桔萧条病(由咖啡短体线虫  相似文献   

6.
(续)2.后期(1973─1982)1967年,日本科学家土居发现几种黄化型、丛技型病毒病的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之后,各国科学家对这类病害的病原纷纷进行再研究,到70年代初,有近百种病毒病被重新认定是类苗原体引起的。由叶蝉传播的柑桔顽固病和由木虱传播的青果病均在其中。1973年重新组织的广西柑桔黄龙病防治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l)实验证明黄龙病对四环素族抗生素敏感,初步证明黄龙病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苗原体,并用四环素防治病害。[l‘·l。j对四环素敏感是类菌原体病害的一个重要特征。1973—1977年来用四环…  相似文献   

7.
第九讲 穴盘苗侵染性病害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染性病害是由致病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侵染引起的蔬菜幼苗组织代谢异常和不良症状,常常表现为坏死斑、叶色斑驳、卷叶、倒伏、根系褐腐和枯死。蔬菜穴盘苗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成苗率、商品性状和育苗效益。此外,携带病原的穴盘苗定植田间后,会很快发展成为发病中心,起到病原传播、扩散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8.
Garn.  SM  邹玲 《福建果树》1989,(4):42-47
柑桔病毒及病毒类病原1.病毒:柑桔病毒病害中已通过病原鉴定、为害最严重的是柑桔衰退病(CTV)。这种病毒病可能起源于亚洲,目前除了地中海流域、美国、墨西哥和古巴的部分地区外,已在许多柑桔产区流行。柑桔衰退病毒在生物学上存在各种毒株,而且几种蚜虫的传病  相似文献   

9.
发现辣椒有植原体病害后,对永安市的辣椒种植田进行抽样,涉及8个乡镇的6种辣椒品种,共取样50株,用16SrRNA通用引物对各样本进行Nested-PCR扩增,结果显示有4个辣椒品种,30株辣椒含有植原体。说明当地辣椒植原体病害发生普遍。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桃树病毒病33 种,其中已分离和鉴定的病原病毒15 种;类病毒3 种;植原体病害4 种。分别概述了这些病害的种类、分布、症状、检测、传播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柑桔病毒类病原所引起的病害,常常造成柑桔生长不良、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树体表现出许多不正常现象,严重威胁我国的柑桔生产。病毒类病害与其它病害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具潜隐性。一些病毒侵染树体后,一般情况下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呈潜伏感染状态,对柑桔的生长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复合侵染率高。柑桔以嫁接繁殖为主,  相似文献   

12.
根据 Yamada 和 Sawamura(1952)所报导的现在称为“温州密柑矮缩病”的病害,是1937年在日本的静岗县第一次被发现的。上述两位作者(1950)报导了这种病害由病树通过嫁接接种,在健康柑桔植株上的繁殖情况。他们认为这种病害的病原是一种病毒,并把这种病害称为温州密柑矮缩病毒。Yoshi 和 Omori(1951、1952)也研究了这种病害,同样,认为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一这次会议是根据农牧渔业部科技司的安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牵头召开的。会议于1984年12月4—8日在福州举行。参加者有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九省(区)的植保植检站、有关专业研究所和农业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和武汉病毒所的代表共43人。会议期间交流论文和情况报告24篇,听取了柯冲同志关于第九届国际柑桔病毒学家会议和全国类菌原体类病害学术讨论会以及赵学源同志关于中美柑桔科学讨论会和第五届国际柑桔会议的情况介  相似文献   

14.
柑桔无性繁殖过程中,导致感染一些病毒、类病毒和类菌原体原微生物.为了防止病害的蔓延和危害,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在柑桔上采用茎尖嫁接脱毒技术,成功地脱除了多种病毒,获得无病毒母树,并在柑桔生产中扩大繁殖.  相似文献   

15.
我省是我国宽皮桔集中栽培区。柑桔病害以真菌性病害占多数,细菌性病害只有一种,而病毒类病害,包括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类细菌等病原在内的病害,尚无进一步系统调查和研究。但根据田间症状观察,国内外有关报导和实验鉴定,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柑桔青绿霉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采后贮藏病害中,以青霉菌引起的青绿霉病最为严重。至今,国内外对柑桔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有过一些描述,其中大多数人认为,引起柑桔采后腐烂的青霉菌主要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 Wehmer)与指状青霉(P.digitatum Sacc.)两种,但也有报道认为,引起柑桔采后腐烂的青霉菌除上述两种病原菌外,还有扩展青霉(P.expansum(link)Thom)、桔青霉(P.citrium Thom)等~[3]。对它们的研究大多数人仅仅局限于温  相似文献   

17.
咪鲜胺、使百功防治柑桔贮藏期病害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桔保鲜期间由病害引起的烂果直接影响果农经济效益。柑桔保鲜贮藏期病害主要是柑桔绿霉病、青霉病、蒂腐病、黑腐病等。目前柑桔保鲜药剂以使用多菌灵为主 ,但保鲜防病效果不尽人意。本试验探索了几种新药剂对柑桔保鲜期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药剂  5 0 %咪鲜按WP (福建三农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5 0 %使百功WP(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5 0 %施保功WP (德国艾格福公司 )1 2 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在福建闽清上莲溪坪柑桔场 ,试验树为 1 8年生雪柑 ,于1 999年 1 1月 2 6日采收。试验共设 8个处理 :5 0 %咪…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是我国重要的柑桔产区之一。1987年柑桔栽培面积已达12万公顷,产量43万多吨。由于我省过去对影响柑桔生产最大的病毒类病害缺乏研究,因而起步较兄弟省(区)迟。在1983年开始的“中澳柑桔发展项目”的推动下,根据过去我们对湖南省柑桔病毒类病害的初步调查,针对田间出现的各种异常症状,开展了全省柑桔重要病毒类病害的诊断工作,从病原和病因上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21种药剂对柑桔溃疡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柑桔溃疡病是由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同物异名Xanthomonas campestrir pv.citri)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柑桔枝、叶及果实的检疫性病害,尤其对苗木、幼树为害较严重,通常造成落叶、枯梢、树势衰退;对成年树果实易造成为害,重的引起落果,轻的带有病斑,影响品质,极大地降低了柑桔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英胜 《果农之友》2014,(11):37-37
枣疯病又称丛枝病、公枣病,是我国枣树的严重病害之一,一旦发病,翌年就很少结果,发病3~4年后即可整株死亡,对生产威胁极大,近年来在衡水市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病原植原体,旧称类菌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多形态质粒。无细胞壁,仅以厚度约10纳米单位的膜所包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