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MICMS胞质双低不育系宁A6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MICMS不育系宁A3为基础不育胞质转育材料,用它的保持系宁B3与具可育胞质的双低品种杂交。按照先低芥酸,后低硫甙的选育程序,应用半粒法技术先从F1种子中筛选低芥酸单粒,再从其后代群体中筛选低硫甙单株,获得双低单株。然后用这些双低单株与宁A3测交,鉴定它们对不育胞的恢,保性能。  相似文献   

2.
苏油4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低芥酸、低硫苷品系为主体亲本,与本地区育成双低(低芥酸、低硫苷)品系组配杂交,F2再用主体亲本进行回交而育成的高产、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于2004起参加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苏审油:  相似文献   

3.
"杂油57"系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利用雄性不育三系法选育的低芥酸三系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其组合为甘蓝型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3A×单低(低芥酸)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7.1993年育成,2000年1月被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4.
杂油57系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利用雄性不育三系法选育的低芥酸三系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其组合为甘蓝型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3A×单低(低芥酸)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7.1993年育成,2000年1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5.
“双低”油菜走出冷凉山区在塔域盆地平原“落户”由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的新油杂6号(无芥酸)、新油杂7号(低芥酸、低硫甙)。是尹经章教授多年辛苦研究培育的两个三系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北方冷凉地区“双低”油菜的空白。这两个品种1994...  相似文献   

6.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1601AB的发现及初步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双低隐性核不育系1757A为母本与常规双低品系601杂交,经威宁夏繁加代,于F3代自交株行中发现6株不充,3株可育,3株半不育的株行,经4年8代选育,育成了不育株率达75%左右的株行材料,并保持原隐性核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彻底,恢复源广等特点,该材料中的不育株能使其它育性分离为1:1的隐性核不育株达到并保持75%左右不育株率的育性分离,同时它具有低芥酸,低硫甙的品质性状,为优质杂交油菜育种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白菜型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菜型油菜遗传行为比较复杂,芥酸含量受胚基因控制,硫甘甙含量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直接选择双低基因型进展较慢。根据芥酸和硫甙的独立遗传规律,在杂交后代中出现低芥、低硫结合型,采用半粒法筛选芥酸近于零的单粒,同时采用早期预测硫甙含量,低硫株剥蕾自交选择双低稳定系。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00,(7)
华杂4号属甘蓝型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双低(低芥酸,低硫甙)高产品种,由华中农业大学用“1141A×恢5900”配制而成,于199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含油量高、品质优、产量高和抗逆性强等优点。常山县于1998年开始引进华杂4号油菜进行试种、推广,1999年全县种  相似文献   

9.
<正> 豫油一号是我国第一个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品种,它的育成填补了我国油菜品质育种的空白,克服了以往油菜品种由于芥酸、硫甙含量高对人、畜产生的毒害作用。此项研究获省(1986年)、国家(1987年)科技进步奖,并得到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和财政部(1986年)联合表彰。豫油一号其组合为Marnoo×79092—1(浙江九二/oro),通过化学筛选、加代、选育与繁殖等同步进行的方法育成。在1984  相似文献   

10.
对收集到的15个国家的22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的脂肪酸组份、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含油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大多数来自欧洲国家的种质资源为低芥酸(<1%)品种,部分为双低(低芥酸、低硫甙)品种;高含油量(>45%)的品种仅在日本及德国品种中发现。通过鉴定筛选出22份优质油菜育种需要的优异种质资源,并成功地利用了其中的部分种质育成11个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种植60余万公顷。90年代,这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为云南省的优质油菜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宁杂9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中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430AB,父本是双低品系P65,2002年育成,200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71.90 kg/hm2,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12.61%;成熟期比对照早1.8 d;芥酸含量0.69%,饼粉硫苷含量23.05μmol/g,含油率41.06%。宁杂9号适宜于江苏省及长江下游邻近省市种植。  相似文献   

12.
油菜无花瓣育种,是当今国内外瞩目的油菜育种新领域。它可避免花瓣生长的无效能耗,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消除油菜“癌症”—菌核病的传播媒介,从而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油菜产量与抗性。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傅寿仲等人现已育成无花瓣油菜“双低”性状(低介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和“单低”性状(低芥酸)的品系  相似文献   

13.
双低油菜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经方差分析、t测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凉山州种植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西引油6号”、“西引油4号”、“西引油2号”是产量高、经济性状好、抗病性强的双低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皖油 16号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杂交选育途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 (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 ,下同 )油菜新品种。 1997~ 1999年先后参加并顺利通过安徽省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系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 0 0 0年 1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主要介绍其选育方法和主要特征特性 ,并提出了大面积应用推广应掌握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中油杂二号”是中国油料所育成的低芥酸(0.90%)、低硫甙(20.70umol/g)、高含油率(41.45%)、高产优质的双低油菜新品种,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农业部推荐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同年引进汉中市试种,经连续两年市区试和大田生产示范,表现为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2002年秋季我们特安排“中油杂二号”移载密度试验,为实现我市油菜生产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宁杂31是以MI CMS雄性不育系宁A7为母本、抗倒高油恢复系09N59为父本育成的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综合性状较好的特点,具体特征为株高188.2 cm,一次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408.4个,每角20.4粒,千粒质量3.6 g,芥酸含量0.16%,硫苷含量24.16μmol/g,含油量43.96%。宁杂31丰产稳产性好,适合在江苏省及邻近省(市)油菜主产区种植。宁杂31耐盐性较强,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种植也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相似文献   

17.
正油菜是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油菜曾作为宁德市主要冬种作物种植。由于当时推广的大部分油菜品种菜油中的芥酸和菜籽饼中的硫代葡萄糖甙含量高,品质差,不适宜食用和饲用。同时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效益低下等原因,油菜面积逐年减少,有些县市基本上没有种植。90年代后,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相继开展了油菜品质育种研究,先后育成了一大批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品种,显著改善了品质。今冬,宁德福鼎等县、市开始引种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油菜籽中的硫代葡萄糖甙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量可用葡萄糖试纸测定,从而可估计样品的硫甙含量。改良后的葡萄糖试纸方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该方法是油菜籽双低(低芥酸、低硫甙)育种初期世代低硫甙单株快速筛选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浙油758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浙江农业科学》1998,(4):164-166
浙油758是用低硫苷、高产品系S7为母本,双低品纱84004为父本,于1987年配制杂交组合,后经大量单株筛选、株系比较,结合实验室品质分析,定向选育而成的低芥酸、中硫苷、高产、抗倒,适应生广、熟期适听优质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各级区试和生产试验中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20%,克服了以往优质油菜产量的突出矛盾。1997年度已列为我省优质油菜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20.
湘杂油3号是由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系492A双低黄籽恢复系恢复5配制的双低三系杂交油菜新组合,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生育期适中等优点,在多年多点省、市区试中,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1%-31.8%,比湘油13号增产11.0%-35.2%,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