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试验以东农47为材料,利用砂培方法研究了氮素对大豆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促进了大豆营养器官生长,以NH4+的效果最明显,NO3-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以NH4+作为氮源,R5期之前高氮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低氮处理,R5期以后低氮条件下荚果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高氮处理,致使R6?R8期低氮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高氮;低氮促进了大豆根系的生长,以NO3-效果明显;根冠比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V4?R4期低氮水平下根冠显著高于高氮处理,R4期以后根冠比差异不大。高氮条件下株高、节数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单株粒数、单株子粒重显著低于低氮处理,收获指数和表观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高氮条件下促进了植株生长,但不利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2.
节水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灌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993 ̄199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进行了冬小麦节水灌溉试验。通过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观测表明:供水较多,供水较早的处理,干物质累积总量及根,冠生长量较大。根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期,在此之前,根,冠同步增长并呈正相关;之后,由于根系不断衰亡出现负相关关系。土壤水分不足,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比例及根冠比(R/S)增大,拔节期及其之前的土体水量对R/S影响较大,之后的对R/S影响很小。冬小麦在扬花与  相似文献   

3.
低磷胁迫对晒红烟内源激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低磷胁迫对晒红烟内源激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晒红烟的根系活力活性降低,根冠比及根和叶中生长素(IAA)含量均增加,干物质积累和细胞分裂素(ZR)含量则减少。低磷胁迫下,烟株为适应胁迫环境,IAA/ZR比值增大,促进了根系发育,使根冠比增大,以提高对磷的吸收效率,用来满足烟株对磷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滨海重度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设置增施有机肥、播前秸秆还田、冬前秸秆还田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苗期3个层次土壤含盐量、水分和容重,棉花叶片光合参数、叶片SPAD值以及干物质积累和棉花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处理各个土层含盐量和容重明显降低,棉苗叶片LAI和SPAD明显增大,光合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棉花产量明显增加。其中,冬前秸秆还田各土层含盐量低于2.00 g·kg-1,容重保持在1.15~1.40 g·cm-3,叶片SPAD值高于40.0,LAI提高65.5%,光合性能系数增高23.4%~92.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12.2%,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大46.3%,根冠比提高56.5%,产量提高36.2%。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前秸秆还田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地改良及棉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清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幼苗素质与产量的差异,明确番茄试管苗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开展了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的幼苗生长及其前期产量构成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番茄试管苗幼苗与实生苗幼苗的幼苗生长及前期产量构成差异显著,试管苗幼苗生长发育较快,株高适中,根系更发达,外观健壮,干物质积累更快,根冠比、G值、壮苗指数、根系活力等幼苗素质指标均更好;试管苗幼苗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明显的叶>茎>根,而实生苗幼苗呈现叶、茎>根;番茄试管苗幼苗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干物质总积累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实生苗;试管苗番茄的始花节位降低,开花提前,坐果数与坐果率提高,前期产量和理论产量均提高。由此可见,番茄试管苗在番茄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大前景。由于番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其炼苗、移栽育苗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本文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d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7.
干旱对夏玉米根冠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旱棚,人工严格控制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全生育期系统研究了夏玉米根冠生长对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并不影响夏玉米根系、冠层干物质累积、株高增加、茎(基)粗增大等过程的总趋势。但随胁迫的增强,根、冠干物质累积速率、干物质累积总量降低,根条数变少、株高降低、茎(基)粗变细,但它们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水分供应量的减少延长了夏玉米的生育周期,随胁迫的增强,根系生物量最大值、最大根条数、冠层最大株高出现的时间延后;根冠比(R/S)随土壤水分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水分处理的夏玉米,R/S值影响最小的时期是开花—灌浆盛期,最大的时期是在拔节—抽雄,此阶段充分供水处理H的R/S是严重水分胁迫处理L的125.77%。充分供水的处理则有最大的根冠比 ( R/S=0.173)。在干旱条件下,协调夏玉米根冠平衡,最大程度发挥根系和地上部叶片的功能,才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豆播期衔接对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在R4、R6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大豆荚果分配比率分别比玉米晚播时高32.4%,17.9%和26.3%,23.9%;大豆产量较玉米晚播时高75.7%。玉米中播时衔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比率和产量均在大豆早播时最高,在R4、R6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荚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时分别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产量较大豆晚播时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间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时,可提高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籽粒分配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定量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全生物降解膜覆膜技术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全生物降解膜覆膜技术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分配动态、转运动态、根冠比的影响以及不同器官对块茎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膜覆膜对马铃薯淀粉积累期以后干物质积累具有促进作用;水肥一体化可以提高马铃薯苗期根冠比,利于形成壮苗;水肥一体化处理(WF1)和全生物降解膜覆膜处理(PF1)的营养器官同化物输入块茎量显著高于常规水肥处理(WF2)和普通膜覆膜处理(PF2),WF1+PF1处理营养器官同化物输入块茎量最大。说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全生物降解膜覆膜技术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土容重对大豆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容重是衡量土壤物理性状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耕作的重要依据,其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采用框栽,以吉育79和黑农44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土壤容重处理,分别为1.00、1.15、1.30和1.45g/cm~3,研究了土壤容重对大豆R_1、R_5、R_8期植株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氮素含量、干物质重、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随土壤容重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容重1.00和1.45g/cm~3处理均不利于植株氮素含量、干物质重、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的提高,且土壤容重1.45g/cm~3处理对其抑制作用最大。在试验取样的3个时期,大豆全株干物质重和氮素积累量均为土壤容重1.30g/cm~3处理最大,并且该容重处理大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大豆子粒中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4个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子粒中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子粒中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脂肪含量随子粒的形成呈S形曲线变化;蛋白质含量随子粒的形成而逐渐增加,大致呈W形曲线变化。子粒形成后期,脂肪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在子粒干物质快速增长期呈显著正相关;脂肪积累量与蛋白质积累量在子粒形成前期呈正相关,中期负相关,后期呈显著负相关;干物质积累量与蛋白质积累量在子粒形成前期呈正相关,子粒形成中后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倒伏对冬油菜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以‘陕油28’为材料,在终花期和灌浆期人工模拟茎倒伏和根倒伏处理,测定倒伏后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品质,并计算菌核病发生率。结果表明,倒伏后除FR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一直降低外,其他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先降低后升高;茎秆所占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叶片和角果所占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终花期根倒伏(FR)、终花期茎倒伏(FS)、灌浆期根倒伏(GR)和灌浆期茎倒伏(GS)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减产50.28%、18.90%、41.24%和9.79%;倒伏后含油量降低,其中FR、GR分别降低7.64%、6.46%;同时期根倒伏菌核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而茎倒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倒伏类型,终花期倒伏较灌浆期影响大;同一倒伏时期,根倒伏较茎倒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以克新13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动态及转运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根、茎、叶干物质的积累量呈单峰曲线,高氮磷低钾处理(T1和T2)茎叶干物质积累量的峰值出现在淀粉积累期,而低氮磷高钾处理(I3和T4)峰值出现在块茎膨大初期;各处理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则成线性增加。等量氮肥水平下,氮肥分期施用能增加块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收获时,将1/3氮肥在块茎膨大前追施的处理比氮肥全部做基肥处理的块茎中干物质积累量提高5个百分点;与高氮磷低钾处理(T1与T2)相比,低氮磷高钾处理(T3和T4)可增加块茎中干物质的积累量以及分配比例,收获时T3块茎干物质的积累量比T1提高了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连作年限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磊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266-269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连作年限大豆根际土壤养分的测定,明确了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作处理根际土壤pH值随连作年限增长呈下降趋势,各连作大豆根际土壤中氮、磷、钾、镁、锌、硼、钼、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均低于正茬,不同连作年限对大豆根际土壤中铁、钙、锰含量的影响未表现出线形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麻生长的钾营养特性及其最适需钾量, 笔者以 ‘云麻 1号’ 为试验材料, 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钾营养处理下大麻的生长特性、 干物质和钾离子的积累与分配以及钾利用效率。结果表明:2.0 mmol/L钾处理的大麻株高、 茎粗、 叶面积和根冠比等生长指标达最佳水平; 随施钾量的增加, 钾利用效率和 SOD活性降低, 叶绿素含量升高, 蔗糖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大麻干物质和钾离子的积累量均在 2.0 mmol/L钾处理下达最大值, 在各器官的分配为: 茎>叶>根。综上可知, 在本试验条件下, 2.0 mmol/L的钾浓度最适宜大麻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滴灌条件下,对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大豆生长及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株高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比沟灌更利于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为了兼顾高产和优质,确定了在大豆生育期内滴灌灌溉定额在395~445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幼龄核桃林下复合间作的大豆生长变化及营养特性,以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5年生的幼龄核桃林下进行带状复合间作,同时单作为对照,记载各品种的生长特性,并测量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后籽粒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核桃林下带状复合间作大豆生育期延长4~8d,抗倒性降低;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分枝数减少,主茎节数变化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长阶段均比单作有所降低,苗期和花期影响不显著,鼓粒期和成熟期影响显著;粗蛋白含量比单作有所增加,增加量因品种不同而异,晋豆42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脂肪含量均比单作降低,晋豆42显著降低;籽粒产量比单作降低显著,生育期最长、株高最高且倒伏的汾豆93减产最多,为59.03%,生育期短的晋豆25减产最少,为49.04%。6个品种中,汾豆78在间作模式下产量最高,为1617.5kg/hm2,其次是汾豆56,为1481.5kg/hm2。幼龄核桃林下复合间作大豆,会延缓成熟,使株高增加,分枝数减少,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降低,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连作对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 因集约化种植带来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探索连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与机理十分必要。根据田间定位试验, 以前茬为玉米的地块作对照,设连作1~5年处理, 采用常规方法,调查连作对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短期(1~2年)连作未表现连作障碍现象, 连作第3年, 块茎产量显著下降, 降幅达21.68%~75.67%, 单薯重量变化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马铃薯整株和块茎的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特征, 连作缩短干物质快速增长期时间和减少干物质平均积累速度; 也影响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比例, 特别是明显增加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在块茎产量的形成过程中, 长期连作导致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向块茎转运的贡献增加, 而花后同化产物向块茎直接输入的贡献降低。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的失衡是导致块茎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密度对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饲用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密度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内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先增加后降低,茎秆干物质积累量、子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呈增加趋势;各器官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变化趋势不同;生育前期以叶片为分配中心,生育中期以茎秆为主,生育后期生长中心为子粒,并因密度和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20.
玉/豆套作对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玉/豆套作模式中不同玉米株高与幅宽的空间配置对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玉米植株高度与大豆干物质积累量、LAI和NAR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矮秆玉米下的大豆开花后平均干物质量分别比中、高秆玉米下的大豆高26.05%和29.16%,LAI分别高7.68%和27.49%,NAR分别高36.86%和40.30%.比较不同幅宽的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幅宽1.67m/0.83m(大豆/玉米)下的大豆花后平均干物质量高于其他幅宽下的大豆27.84%~42.61%,LAI高6.89%~31.68%,NAR高4.1%~30.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