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Temminck et Schlegel)全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黄姑鱼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从韩国引进致力于拓展海水深水网箱养殖的优良鱼种。通过课题组科研人员近几年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已掌握日本黄姑鱼亲鱼的培育、人工催产及受精卵孵化等全人工育苗技术和海水网箱及病害防治等技术,本文对此进行具体介绍,为提高其全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黄姑鱼俗称黑毛鲿,具有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易养殖、味道鲜美等特点而深受市场的欢迎,是一种优良的海水养殖对象。工厂化养殖是一种不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水产养殖模式,可对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pH、溶氧等进行人为控制,为早期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提升其养殖效率。此外,相较于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更容易观察日本黄姑鱼的摄食、活动行为及健康状况,有助于日常的水质管理、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3.
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网箱养殖花鲈()肠道细菌组成,同时分析了配合饲料和网箱中海水的细菌组成,以确定鱼类肠道细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花鲈投喂冰鲜鱼,日本黄姑鱼投喂配合饲料。从花鲈和日本黄姑鱼前肠、中肠、后肠、配合饲料和网箱内海水中共鉴定出886个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别隶属8个门、40个属,其中从花鲈和日本黄姑鱼肠道中鉴定出的550个细菌OTUs分别隶属5个门、15个属。在门的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两种鱼类肠道中均占优势;在属的水平上,梭菌属()在日本黄姑鱼肠道中占优势。花鲈与日本黄姑鱼之间肠道细菌的相似性高于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与配合饲料中细菌的相似性,也高于花鲈或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与其养殖网箱内海水中细菌的相似性。日本黄姑鱼肠道与配合饲料中共有的细菌OTU数多于日本黄姑鱼肠道与网箱内海水中共有的细菌OTU数。综上所述得出结论:(1)花鲈和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群落分别独立于其养殖网箱内海水细菌群落,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群落独立于其配合饲料中的细菌群落;(2)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受配合饲料中细菌的影响大于受网箱内海水中细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黄姑鱼的繁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和日本南部沿海。由于生长快、抗病力强,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已开展规模化养殖。养殖苗种主要捕自自然海域,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突破,对其研究国内报道极少。日本人工养殖始于上世纪60年代,人工孵化研究始于1985年,近几年对其苗种生产也进行了系统研究。我们近2年  相似文献   

5.
<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经济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沿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浙南的市场价格在120~200元/千克,受到广大海水养殖从业者的青睐。目前,黄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突破,在浙江省沿海黄姑鱼主要为海上网箱养殖和海水围塘混养模式,养殖技术也取得了进展并逐步完善。课题组开发了低成本  相似文献   

6.
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名铜罗鱼、黄婆鸡、黄姑子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其生存水温为6~34℃,适宜水温在20~28℃之间。近年来,资源量逐年减少,捕捞量急剧下降,海洋捕捞已经满足不了人们需求~([1])。开展黄姑鱼的养殖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降低捕捞对现有自然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对黄姑鱼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在雌核发育、全人工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7.
<正>黄姑鱼(Niben albiftora Richardson),系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近年来由于资源的日渐枯竭,野生黄姑鱼变得稀有,价格有了大幅的提高,而且黄姑鱼具有适应能力强、抗病力高、生长快等特点,能够满足网箱、鱼塘等多种形式的养殖需要,很受养殖户的喜爱,为调整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的优质鱼种。国内对黄姑鱼人工繁育技术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育苗模式有类似大黄鱼的室内水泥池育  相似文献   

8.
日本黄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Temminck et schlegle),俗称白鮸,为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的近海中下层鱼类,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沿海[朱元鼎等,1968]。其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营养丰富,在日本市场上被视为高级鱼类,价格高于鰤鱼。近年来,我国的海水鱼网箱养殖业方兴未艾,而日本黄姑鱼由于生长迅速,病害少,易于养殖,当年即可达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海水鱼网箱养殖诸多品种之佼佼者,备受养殖业者欢迎。但其海区野生苗种来源有限,且规格不一,品种不纯,阻碍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因此,开展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已成为水产科研部门与养殖业者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黄姑鱼的自然资源量已明显减少,捕捞量急剧下降。自然资源减少,价格上升,促进了黄姑鱼养殖业的发展。但黄姑鱼养殖生产上存在育苗与养殖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养殖周期长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7.67±0.85)g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缸(200 L)分别放养50、100、150、200、250ind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9、3.8、5.7、7.6、9.0 kg·m-3,依次记为G1、G2、G3、G4、G5,养殖时间为30 d。结果显示,G5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成活率也较低。血清溶菌酶活性、皮质醇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分别表现出降低、增加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养殖密度下日本黄姑鱼幼鱼的肾脏、肝脏、肌肉及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不同实验密度组间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存活出现了差异,但其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