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生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花生几丁质酶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17个花生品种室内接种结果表明,J11和金花1012为高抗黄曲霉品种,而莒南2号和抗青9号为高感黄曲霉品种.鲁花8号和花选9号对网斑病抗性较好,群育101和金花1012抗性最差.对多个花生品种的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活性进行测定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既有内切酶活性也有外切酶活性,且均可通过病菌诱导活性增加.通过比较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网斑病、黄曲霉发病程度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抗网斑病和黄曲霉的程度成正比.说明花生几丁质酶是与花生抗网斑病、黄曲霉病密切相关的一种抗性相关(PR)蛋白.  相似文献   

2.
不同抗性花生感染网斑病菌的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植株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花生接种网斑病菌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强度降低。植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而且抗病品种群育101的SOD酶和POD酶活性值高于感病品种鲁花8号,但MDA含量低于鲁花8号。  相似文献   

3.
水杨酸处理对花生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不同浓度水杨酸(SA)处理花生植株,然后测定不同时间花生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花生叶片可明显诱导花生防御酶活性提高,且以7.5 mmol/L浓度水杨酸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各种防御酶在24~48h内逐渐被诱导达到活性高峰。外源水杨酸诱导花生防御酶活性提高,使花生获得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BRI)成功诱导玉米对圆斑病菌(Cochliobolus carbonum)的抗性,BRI对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温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BRI浓度在10 ~ 100 μg/mL范围内,随着BRI浓度提高,其诱导玉米抗圆斑病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当BRI处理玉米后1h再接种玉米圆斑病菌,能诱导玉米产生抗性、减轻病害;随着病菌接种时间的推移,其诱导抗性逐渐加强,控病效果逐渐提高;在接种前5h喷施BRI,其防病效果达峰值(77.46%);接种前6h喷施BRI,防病效果缓慢下降.当接种孢子在1×103~5×104个/mL时,BRI防病效果达60.95% ~ 71.46%;当接种孢子达1x105个/mL时,防病效果仅达18.08%.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光密度法对花生受网斑病菌侵染后,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认识PAL(苯丙氨酸解氨酶)、PPO(多酚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等酶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关系及特性。结果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体内的防御酶活性普遍升高,本试验研究测定酶系在24~72h内均有最大值出现。但抗病品种一般比感病品种防御酶活性升高快,到达活性高峰早。  相似文献   

6.
以花生品种花17、农大818、丰花5号和山花11号为试材,聚乙二醇(PEG)室内砂培法模拟干旱胁迫,研究20%PEG胁迫下花生幼苗叶片中类黄酮含量及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变化。20% PEG开始处理后,随胁迫时间延长,幼苗叶中类黄酮含量逐步上升,在胁迫9h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至对照水平,农大818、丰花5号和山花11号均在处理后72h降至对照水平,花17在36h降至对照水平。PEG开始处理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酶活性均逐渐提高,6h后CHS、CHI酶活性达到高峰,9h后PAL酶活性达到高峰,之后下降,4个品种趋势一致。分析表明PEG处理后山花11号和丰花5号的合成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积累速率是其类黄酮快速大量合成的原因,而农大818 CHS酶活性和PAL酶活性提高速率较低限制了其类黄酮的积累,3种酶的活性和积累速率均较低导致花17叶中类黄酮合成少,含量提高慢。相关分析表明PEG胁迫下PAL、CHS、CHI共同调控类黄酮的代谢,胁迫引起PAL、CHS、CHI酶活性改变是类黄酮含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亚光  赵滨  马超 《大豆科学》2008,27(2):296-300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植物保护的一项新措施,灰斑病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中主要是推广抗病品种进行预防.而有关诱导大豆抗灰斑病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主要是利用两种常见的化学诱导因子来探讨对大豆抗灰斑病的诱抗效果,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安全、环保的诱抗剂奠定理论基础.选用水杨酸(SA)和壳聚糖两种诱抗剂处理感病品种黑农35和中抗品种东农42,当大豆第4片复叶完全展开时,分别在当天和以后的5,10 d对大豆植株进行不同的诱导处理.结果表明,当水杨酸浓度为1 000 mg·L-1时连续叶喷三次,使黑农35和东农42的诱抗效果分别达到了72.2%和66.7%;浓度为1 000 mg·L-1的壳聚糖叶喷对黑农35和东农42的诱抗效果分别达到了72.2%和55.6%;而10 000 mg·L-1壳聚糖溶液浸种与1 000 mg·L-1壳聚糖溶液叶喷混用对于黑农35和东农42诱导作用最强,诱抗效果分别可达88.9%和72.2%.说明水杨酸和壳聚糖均能够诱导大豆品种(黑农35和东农42)对灰斑病产生较高的抗性.诱抗效果因所用试剂的浓度及作物品种而异,施用方法以及施用次数也影响诱抗效果,水杨酸在适宜浓度下对黑农35的诱抗效果明显高于东农42.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新途径,采用不同浓度的牛蒡寡糖(BOS)(0.5~20.0 g/L)溶液处理小麦幼苗,分析其感染白粉病菌后病情指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BOS溶液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的病情指数越来越低,对白粉病的抗性越来越强,在BOS浓度达到10.0 g/L时,抗性最好.BOS处理后的小麦幼苗叶片PAL、POD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酶活性随着BO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AL的活性在BOS处理浓度为5.0 g/L时达到最大,而POD和CAT活性在10.0 g/L时出现峰值.说明适宜浓度的牛蒡寡糖诱导可以提高小麦幼苗内部相关防御酶的活性,进而增强其白粉病抗性.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验证最适水杨酸浓度能提高中国水仙观赏性.以中国水仙‘金盏银台'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对雕刻水仙观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雕刻水仙在水杨酸喷雾处理诱导下株型紧凑、叶片直挺、提高开花率,可避免出现藏花现象从而提高了观赏价值,其中浓度为3mmol/L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验证最适水杨酸浓度能提高中国水仙观赏性。 以中国水仙 ‘金盏银台’ 为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对雕刻水仙观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雕刻水仙在水杨酸喷雾处理诱导下株型紧凑、 叶片直挺、提高开花率, 可避免出现藏花现象从而提高了观赏价值, 其中浓度为 3 mmol/L 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水稻株系的纹枯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通过基因枪转化获得的41个转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RC24和β-1,3-Glu)的高世代纯合株系进行纹枯病抗性接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系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可分为抗、中抗、中感、感病四种类型,但其中92.1%的株系属中抗或中感类型;选择不同抗感类型的代表性株系,测定其几丁质酶活力,结果显示中抗、中感、感病类型转基因株系表达的几丁质酶活力与其纹枯病抗性表现呈现一致性,而抗病类型表达目标基因编码的酶活力低于中抗类型;接菌诱导后,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检测,转基因系的几丁质酶活力因其组成性表达而无明显差异,而未转基因的对照品种在诱导后不同时间其几丁质酶活力表达呈“峰”式曲线分布,同一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的酶活力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Resistance of forty-one homozygous rice lines transformed with chitinase gene (RC24) and β-1,3 -glucanse gene β-1,3-Glu) to sheath blight was analyzed by inoculation. Among different lines, the resistanc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by cluster analysis. The line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resistant, moderately resistant, moderately susceptible and susceptible types, while 92.1% of which belonging to moderately resistant or moderately susceptible type. For different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lines, the resistance to rice sheath blight was remarkable correlated with the chitinase activity of transgenic lines except resistant type lines, in which enzyme activity coded by target gene was lower than moderately resistant type. The chitinase activity of transgenic lines teste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oculation or different organs of the same plant was uniform,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hitinase gene was constitutive in nature. Check varieties chitinase activity would change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oculation and reach a peak at sometime, but it had no difference at various pans of the same plant.  相似文献   

13.
影响花生氮素利用的因素研究及高效施氮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影响花生氮素利用的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基因型花生对氮素利用存在较大差异。土壤供氮率为51.9%~73.7%,其中晋安花生等较高,潍花8号较低;根瘤供氮率为10.5%~37.4%,其中3--XC135、潍花8号等较高,晋安花生较低;肥料供氮率10.8%~15.2%,其中蓬莱小粒皮红较高,3-XC128较低。(...  相似文献   

14.
水稻花器介导法转目标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受体品种、质粒浓度对水稻花器介导法转化的影响。供试的20个水稻品种(系)中有9个适用于质粒转化,不同受体品种要求的质粒适宜浓度不同。经潮霉素(hygromycin)筛选、PCR分析、抗稻纹枯病和稻瘟病鉴定、GUS活性检测转基因水稻后代,验证了水稻花器介导法转目标基因的有效性。获得了含细菌几丁质酶基因的优丰162转基因T4 代,它表现出对叶瘟病和纹枯病抗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给小麦品种选育和合理施氮提供参考,通过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了氮素吸收效率不同的四个冬小麦品种(豫麦49-198、矮早8、偃展4110和衡观35)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氮吸收效率在偃展4110与衡观35间、豫麦49-198与矮早8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前两个品种显著低于后两个品种。不同氮吸收效率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不同。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四个品种的硝化细菌活性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其中氮吸收效率低的品种(偃展4110和衡观35)的硝化细菌活性在拔节期至花后15d大于高氮吸收效率品种(豫麦49-198和矮早8);氨化细菌活性在拔节期至花后15d无显著变化,至成熟期活性迅速升高,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反硝化细菌活性在整个测定时期均表现为低氮吸收效率品种大于高氮吸收效率品种;各品种脲酶活性均在拔节期最高,且此时高氮吸收效率品种大于低氮吸收效率品种;蛋白酶活性均在花后15d最高,拔节至开花期低氮吸收效率品种蛋白酶活性小于高氮吸收效率品种。  相似文献   

16.
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 & 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子悬浮液喷洒于花生叶片表面进行接种,对照区喷施50%咯菌腈WP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结果表明,65份种质中,抗病(resistant,R)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2.3%;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9份,占比13.8%;感病(susceptible,S)资源37份,占比56.9%;高度感病(high susceptible,HS)资源11份,占比16.9%。测定抗病性不同资源产量损失差异,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菌对花生产量影响显著,产量损失率随抗病性的降低而升高。本研究为花生抗网斑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巴西橡胶树无性系PR107,RRIM600,GT1为试验材料,研究乙烯利和乙烯刺激对胶乳黄色体中几丁质酶活性和胶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烯利和乙烯的有效刺激浓度范围内,几丁质酶活性随乙烯利和乙烯浓度增加而增加;乙烯和乙烯利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几丁质酶活性达到最大值;3种不同排胶特性品系橡胶树在施用乙烯利刺激后胶乳中几丁质酶活性和胶乳产量较施用乙烯利刺激前均有所增加,其增加强度存在着品系差异,表现为:PR107>GT1>RRIM600。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花生褐斑病流行动态情况,并定期捕捉了空中分生孢子飞散情况,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的季节流行曲线为典型S形曲线,病害指数增长期为花生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中旬,衰退期为9月中旬至花生生育期结束。整个生长季花生褐斑病的表观侵染速率呈波浪式正态分布,其变化趋势可反映不同流行时期该病害病情变化快慢。花生褐斑病菌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各供试花生品种的病害表观侵染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可准确分析花生褐斑病病情变化。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和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当日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仅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当日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为-0.454*,说明较强降雨对空中孢子飞散有明显的冲刷作用。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分别与前7 d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叶面湿润时数、累计降雨量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将这些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素作为预测模型关键的输入变量,为花生褐斑病的科学管理和防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感染细菌性疫病后POD、PPO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供试的4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未接种健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PPO同功酶谱带数没有差异,但抗病品种POD同工酶谱带比感病品种多两条(A2和B2),感染大豆细菌性疫病后,不同品种的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POD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PPO活性在抗病品种中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B1和B2带也减弱;PPO同功酶谱带中,感病品种B1带减弱,而抗病品种B1带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