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景盆博 《花木盆景》2007,(10):60-60
明崇祯青花百鸟图缸 本件盆器圆桶形,高17.3cm,口径22cm,足径11.5cm。撇口、深腹、斜壁、平底、圈足。器体瘦长高深,下削腹底。器壁自口沿至底渐次加厚,胎体较重。盆内外均施白釉,釉面细润。盆外沿口用青花绘小折枝花卉纹,腹壁绘松柏百鸟图。青花色调纯正深沉,发色稳定,浓重处呈黑蓝色,有晕散和走釉现象;轻淡处色调青翠鲜丽明亮。这些均体现了崇祯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嘉靖景德镇窑素三彩龙纹缸 本件盆器圆鼓形,口径44.7cm。敞口、深腹、直壁、平底、圈足。盆内施白釉,盆外壁口沿绘卷草纹边饰,青花框内绘“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一行楷书官窑款。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青花桂枝莲套盆本品高25.5cm,口径38cm, 折沿,直壁,深腹,底托。乾隆时期青花的色调,呈色稳定,浑厚沉着。本件盆器青花,却蓝中泛黑,有晕散,纹饰层次显示不清晰;但色泽仍然凝重,造型制作精细,釉面呈  相似文献   

4.
正德时期,处于明瓷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盆器风格错综交替,粗细兼有,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貌,还有许多创新突出之作,形成本朝独有风格。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等的影响,多装饰阿拉伯文、藏文和吉祥图案;大型盆器日渐增多,胎体渐近厚重,风格较前朝凝重,琢器多带器座,接痕日渐明显,大器足底远不及前朝细腻光滑,圈足较浅向内收拢;孔雀绿釉、三彩等品种成就卓著,成为名扬一时的名贵盆器。  相似文献   

5.
景盆博 《花木盆景》2007,(11):62-62
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盆器装饰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景德镇发明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经过高温烧制后,坯釉结合紧密而可制作大器,使所描绘的图案体现得淋漓尽致。元代是青花盆器的成熟期,它的装饰题材一部分来于景德镇影青瓷器,经过匠师的创造又产生了新的装饰图案纹样,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在总结、发扬前朝陶瓷盆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陶瓷盆器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乾隆时的陶瓷盆器,器型繁多,大小不等,有方、长方、六方、八方、圆、椭圆、菊瓣、梅花、葵花,菱花、海棠以及奁式花盆等;品种有青花、粉彩、单色釉、青花与仿珐玛的粉彩器,花纹规矩,有青、黄、绿、紫、蓝、红、灰、金、  相似文献   

7.
一兰 《花木盆景》2005,(10):38-39
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东坡赏砚图笔筒 盆高14.5cm、口径17cm、底径17.2cm。康熙笔筒最为多见.有直筒形,撇口束腰式、竹节式、四方形等,大小高矮不一。有青花、五彩、斗彩、三彩,洒蓝釉,豆青釉、乌金釉描金等品种。笔筒形制规整.胎釉坚固缜密.器型端庄稳重,釉面细润纯净。盆面绘两组图案.一为苏尔坡赏砚图,另一为进士高中折挂图。构图紧密,  相似文献   

8.
天启一朝,在位仅有七年,正处晚明的多事之秋。此时的景德镇御窑厂,产量已经缩减到最低水平,逐渐冷落、停产歇业。天启时期盆器品种虽然极少,但也有一些细致工丽的,主要是青花与五彩盆器,器型规整,釉面肥润,色调鲜艳明快,具有前朝万历制瓷的传统。崇祯一朝,在位十七年,朝政风雨飘摇,处于明、清两代交替之际。此时的盆器,除具有明代风格外,也萌发出清代盆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阳光 《花木盆景》2006,(4):18-19
换盆是种好益梅的重要措施.而许多花卉爱好者往往忽视速一点,认为不必换盆只要施肥即可。我们知道盆梅用土是经过配制的培养土,起初有很足的各种养分.但由于梅花不断生长又经过了吞夏秋冬季节.泥土中的营养成分不断被消耗.即使施入许多肥料也跟不上盆梅生长的需要.因此要补充养分丰富的新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嘉靖时期,朝政腐朽衰败,明代统治至此每况愈下。制瓷仍以景德镇为中心,但风格与前朝相比有所不同。大型盆器如大龙缸、大花盆、大盆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一般多粗糙少修胎。但小件盆器却很精细,只是色调、风格略有不同。嘉靖五彩,质量数量都蔚然可观,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风气。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  相似文献   

11.
明万历青花双凤纹花口花盆;明万历青花梵文莲瓣洗;明万历五彩人物故事图盆;明庙景纹青花方炉式盆;  相似文献   

12.
景盆博 《花木盆景》2005,(12):44-45
清雍正粉彩河燕花盆雍正瓷盆的装饰,多用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划、堆塑和镂雕等工艺。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格,笔法更为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花鸟画是内容最为丰富而又常见纹饰之一,此时的画风多受恽寿平“没骨”绘法影响,只是设色比前朝略显浅淡,画笔更为细腻。雍正时粉彩盆器,多数都以白釉为地绘画,当时白瓷工艺质量极高,胎薄体轻,胎釉似玉般地湿润细腻,更能突出绘画线条纤细、色泽柔和的没骨画纹饰。清雍正粉彩人物图笔筒本件盆器高13.4cm,直径9.8cm,直体平底,底足呈玉壁状,底心内凹,白釉泛青,白釉直包到盆体底足边,盆…  相似文献   

13.
清雍正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本件盆器高6.6cm,口径24.3cm,足径10.2cm。盆体折沿,六瓣菱花式,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施仿钧釉,造型皆仿宋代钧窑式样,形体端庄古朴,釉层晶莹肥厚,釉面色泽雅致。仿钧釉始于明代宣德,雍正七年,唐英主持景德镇御窑厂时复烧。该工艺以天蓝釉为基调,而作出像钧窑一样带红斑的釉色。釉面晶润坚沽,红蓝相混,自然垂流晕散,似彩  相似文献   

14.
静玲 《花木盆景》2005,(6):38-39
敛圆口,孤形深壁,敦厚凝重,制作精美,造型独特。宜德时期盆器的青花纹饰,画意生动豪放,笔法流利醋畅,粗细得当,浓淡适度,而且题材内容广泛,多具有突出的年代特征,景德镇御窑石遗址出土的本件,是用熟练精细的笔法,描绘网格纹饰,衬托着中间的花卉纹饰,  相似文献   

15.
一兰 《花木盆景》2005,(8):46-47
康熙陶瓷盆景,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层出不穷,为前所未有。大器超过一米,浑身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有独冠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精心追求的仿古瓷,名扬内外的郎窑红,颜色釉,以及崭露头角的纷彩,珐琅彩等。康熙盆器,敦重古朴,新创式样繁多;  相似文献   

16.
韦金笙 《花木盆景》2007,(11):63-63
从收集的部分民国时期广东佛山石湾釉陶盆实物分析,除素面盆,将繁复的三彩、五彩的浮雕,改为单彩为底、浅雕(图56民国浮雕博古高六角形盆)或浅雕彩绘山水(图57民国蓝釉彩绘山水六角形盆)、花乌(图58民国雨蓝釉彩绘花乌海棠形盆)、博古(图59民国青花彩绘博古棱形盆)、书法(图60民国浮雕书法高方(斗)形盆),或以西方地砖图案为底,  相似文献   

17.
景盆博 《花木盆景》2006,(10):54-56
“大雅斋”是慈禧太后御用画室的斋号,“大雅斋”盆器是专为该斋生产的盆器,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专用盆器。“大雅斋”盆器开始烧造时间,约在光绪元年和二年(1875年-1876年)。“大雅斋”盆器造型有盆奁、鱼缸、渣斗、梅花形花盆、四方花盆、长方花盆、八角花盆、  相似文献   

18.
异形盆器深受众多盆景作者喜爱,异形盆器也是创作文人树、创作个性盆景不可或缺的工具与载体,许多有个性的盆景,其匹配的异形盆器不仅烘托主题,营造意境,而且异形盆器本身也是极具欣赏价值的,与主体相得益彰。在中国盆景飞速发展的今天,盆景制作的理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风格的盆景也渴求不同款式的盆器相适宜,为盆景树木配到一个形式、风格都呼应、统一的盆,是创作一件完美盆景的最基本要求,这也为盆器的多元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相似文献   

19.
喜庆一朝,历时25年,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窑事的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兼管。嘉庆早期,尊乾隆为太上皇。景德镇御窑厂盆器,其造型式样,图案纹饰,胎质釉面,及青花、粉彩的色调,均因袭前朝旧制,与乾隆盆器相同,仍较为精致。一些传统类、单色釉、粉彩中的百花铺地品种,依旧保持着昔日的风貌,因而有“乾、嘉窑”之说。嘉庆后期,瓷艺渐趋低下,与早期比较,后期的器型则相形见绌,没有什么突出的创新佳作,品种、数量、规模、质量也已远远不及前朝。由于各行承袭旧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工艺日趋衰弱,作品多显粗糙笨拙之相,奇巧华丽的佳品也逐渐减少。由于嘉庆盆器传世数量远少于前朝,因而在国内外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陶雅》一书曾评述当时瓷器“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埋没处。”  相似文献   

20.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当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盆器独树一帜,成为明、清两代的典范,而广泛影响于后世。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体细腻,洁白润滑,釉质肥厚,光亮洁净。永乐盆器造型新颖,优美俊秀,厚薄适度,圆润灵巧,仪态万方为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