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玉米杂交优势群主要种质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中国玉米杂交优势群的抗玉米粗缩病性, 加快玉米抗粗缩病育种进程, 对中国玉米种质改良Reid、 Lancaster 、四平头、旅大红骨四大杂交优势群及其他杂优群的代表性骨干自交系抗粗缩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改良Reid 群的抗性表现接近高感, 平均病指为39.77;旅大红骨杂优群抗性表现感病, 平均病指为29.82 ; Lancaster 、四平头杂优群的抗粗缩病性较差, 平均病指分别为22.62、23.11。其他杂优群中美P 群选系抗性表 现突出, 六个参加鉴定系平均病指为6.89 。今后玉米抗粗缩病育种应重视美P 群材料的利用, 利用模式应为四 平头杂优群×美P 群材料选系和Lancaster 杂优群×美P 群材料选系。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生产用玉米主要种质分析与杂交优势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0~1998年云南省生产用玉米主要种质进行系谱分析,发现一米种质主要集中在5大杂优群,利用的主要模式6种,重点讨论了在生产上使用的主要杂优群和杂优模式选择、改良与利用等问题。根据育种经验和生产工作的实践,对地方种质与外引种质结合利用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主要的5个种质类群的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新选育的主要山区地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效应和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山区主推玉米杂交种的亲本来源.研究结果表明,PH99-10、PH99-2、PH99-1和PH99-3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依次最高,利用潜力较大.参试的50个测交组合中PH99-9×交51、PH99-9×苏37、PH99-1×7922和PH99-3×自330组合特殊配合力较大,产量较高,对照优势较大.根据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结合一般配合力效应,将10个新选育的主要山区地方玉米自交系初步划分为5群.其中黄早四、自330和交51群一般配合力较高,为我国西南山区玉米育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几个杂种优势群.地方种质系×外来种质系是常见的杂优组配模式.其中地方(或地方改良系)系×苏湾选系为西南山区最常见的杂优组配模式.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玉米种质基础、杂优群划分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1 994~ 2 0 0 0年生产上主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的统计分析表明 ,河南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四平头群和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其中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逐年上升 ,Lancaster群明显下降。将河南省的玉米种质划分为五大杂优群8个亚群 :即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 (Mo1 7亚群 )、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群 (外杂选亚群、综合种选亚群、Suwan亚群和其它低纬度种质亚群 )。总结出 7种主体杂优利用模式 ,1 3种子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省玉米主要生产用种的种质分析表明:改良Reid系统从1980—1998年所占比例基本上是上升趋势,1999年开始大幅度下降。兰卡斯特系统在1980-1998年为下降趋势,1999年开始上升。唐四平头系统所占比例呈波浪式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旅大红骨所占比例一直最低。河北省玉米种质分为5大杂种优势群、8个亚群,即改良Reid群、兰卡斯特群(包括M017和自330两个亚群)、唐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种质杂优群(包括外杂选亚群、综合种选亚群和Suwan亚群)。总结出12种主体杂优利用模式和18种子模式。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通过对丹东农科院玉米生产和育种用种质分析,发现玉米种质主要集中在4大杂优群,利用的主要模式有5种。重点讨论丹东玉米在生产与育种用主要杂优群和杂优模式选择、改良与利用问题,并根据丹东育种者成功的经验和育种实践,对其地方种质,外来种质结合利用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1983~2006年主要种植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中应用的种质主要有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温热、M017、自330和其它群共7个杂种优势群,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占主导地位。山东省玉米仍存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因此,需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不断引进外来种质,拓宽种质资源,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明确今后的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13.
杂种优势效应对中国玉米育种的贡献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选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3种密度3次重复的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亲本产量、密度和杂种优势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亲本和品种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杂种优势指数随年代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当前推广的品种杂种优势较低。杂种优势随年代变化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DNA甲基化、遗传群体等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选用不同杂种优势类群且系谱明确的五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试验设计,对十三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把十三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四个杂优类群,分别为:Lan-caster群(NH-14、Spx3、Dx37);改良Reid群(LN-2);唐四平头群(LN-15、Spx56、Dx321);旅大红骨群(红轴598、DY112、LD61、DY45);KS75和KSt12难以与其它自交系或彼此间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6.
17.
以河南省常用的29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群进行划分,对河南省主要的审定玉米品种亲本间遗传距离及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9个玉米自交系比较丰富多态,可分为四大类群,7个亚群,分析结果与系谱亲缘关系基本一致.类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小于类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类合理.SRAP标记可用于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