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北方粳稻8个品种及44不完全双列杂交F1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培养力及相应的配合力的分析,为北方粳稻花培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基因型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培养力有明显差异,杂种F1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培养力介于双亲之间而偏向母本。(2)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以及不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差异,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培养力的遗传主要由核基因控制的,存在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籼稻花药培养力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5个籼稻品种(系)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F_1进行花药培养,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间培养力的差异及遗传。 花药培养力是一个可以遗传的特性,在不同基因型间有明显差异。出愈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生产率的一般配合力方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很显著,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小,存在杂种优势和胞质效应。三个特性相比,绿苗生产率有最大的广义遗传力,但一般配合力方差的相对比重(GCa%)和狭义遗传力以出愈率最高。因此,在水稻花培育种中利用高培养力的亲本经合理配组是可能获得高频率绿苗的杂种。  相似文献   

3.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和培养基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和培养基效应研究葛台明余毓君(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EFFECTSOFGENOTYPESANDMEDIAONWHEATANTHERCULTUREGeTaimingYuYujun(Huazhong...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疆春小麦品种花药培养力基因型差异,建立新疆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技术体系,鉴定新疆主栽及近期审定的14个春小麦品种花药培养力,筛选新疆小麦高花培力核心亲本种质。【方法】以新疆主栽及近期审定的春小麦品种为参验材料,采用以C17诱导培养基与NT5分化培养基为主的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计算参试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绿苗产率、白苗分化率和白苗产率,分析5个花药培养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14个基因型的春小麦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绿苗产率、白苗分化率及白苗产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3.33%、0%~220%、0%~7.30%、0%~50%和0%~0.66%,各花药培养力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中差异明显,其中绿苗分化率基因型间差异最大。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特性与绿苗、白苗的分化呈正相关,愈伤再生分化成绿苗或是白苗无相关性。【结论】筛选出能产生愈伤组织的基因型5个,分别为新春6号、新春39号、新春43号、新春44号和新春48号;新春39号花药分化绿苗产率7.30%,新春44号花药分化绿苗产率1.50%,筛选出新春39号和新春44号2个花培育种核心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5.
小麦冠层温度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7~1999年用6个不同的材料配制成完全双列杂交,研究小麦冠层温度的遗传。结果表明,小麦冠层温度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呈部分显性,显性方向为低温型。不受上位性影响,狭义遗传力为86.95%。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小偃6号为最有价值的亲本,其次为陕299,87B1-303和205。  相似文献   

6.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5×3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光敏核不育水稻4个花药培养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花药培养性状是可遗传的,对于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白苗分化率,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而对于绿苗分化率和绿苗生长率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这2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较高,通过合理配组提高花药培养能力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基因型如何影响小麦花药培养力,对几组单一亲本相同的组合F1基因型花药培养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组单一亲本相同的组合中,另一亲本的不同对愈伤诱导率、绿苗产率、绿苗分化率及白苗分化率均有很大影响.有的组配愈伤诱导率较低甚至为0,但相同亲本的其他组配却具有较高的愈伤诱导率;绿苗产率与愈伤诱导率基本具有相同的趋势,但有的组配愈伤诱导率较高,绿苗产率则相对较低,说明愈伤诱导率与绿苗产率之间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各组组合中,多数组合绿苗分化率高于白苗分化率,也有的组合具有较高的白苗分化率而绿苗分化能力很弱,说明不同组合分化绿苗和白苗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花药培养时,应尽量选择绿苗分化率较高、白苗分化率较低的组配.  相似文献   

8.
选用12个普通小麦和4个穗分枝小麦品种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明确穗分枝小麦在小麦杂种优势中的利用价值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母本在8个农艺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父本的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其它也均为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仅株高、穗粒数和单穗粒重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它均不显著。配合力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为加性遗传,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其杂种优势也高,后代可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本实验中杂种优势最高的两个组合p1×f1和p10×f1,它们的亲本的一般配合力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9.
小麦蛋白质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9个小麦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了20个组合,对小麦蛋白质性状遗传组成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沉降值、湿面筋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为辅:干面筋主要受非加性显性效应影响,同时也受到一定加性效应的影响.不同亲本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优质小麦育种中应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春小麦花培育种亲本选择,对6组同一母本和6组同一父本的F_1组合的4个花药培养力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亲本相同条件下,各基因型间绿苗产率与愈伤诱导率变化趋势相同,基因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基因型的绿苗分化率普遍高于白苗分化率,但祁30342/龙15-5814组合和克14-509/龙10-0629//龙10-1017组合的白苗分化率高于绿苗分化率。春小麦花药培养力存在基因依赖性。筛选出以龙35、龙春15-428为母本和龙35、龙13-3550为父本的F_1杂交组合,是花培材料的理想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硬度分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用 10 0份冬麦和 4 1份春麦调查了小麦品种的硬度分布及其与籽粒性状的相关性 ,用荔垦 2号 /豫麦 2号、85中 33/温麦 6号和 85中 33/ 95中 4 5 9,共 3个组合的P1、P2 、F1、F2 和F3 研究了硬度的遗传规律。用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 (SKCS)和近红外仪 (NIR)测定的硬度值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r =0 .85~ 0 .94 ;硬度与角质率r =0 .73~ 0 .79,在同一环境条件下 ,可用角质率来初步判断硬度。我国小麦硬度变化范围大 ,表现为硬质麦、软质麦和混合类型小麦共存 ,总体上 ,北部冬麦区品种硬度较高 ,南方冬麦区小麦硬度较低 ,春麦品种以硬质类型为主。硬度与大多数籽粒性状相关不显著 ,与面粉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出粉率和面粉灰分间的相关系数因冬春麦类型而不同。硬度受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辅的 1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控制 ,软质对硬质为显性 ,遗传力较高 ,为 0 .78,对硬度进行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以 4个分别代表我国北方温带玉米四大优势群的自交系 (黄早四、Mo17,B73和丹 340 )为测验种 ,采用NCⅡ设计 ,对来自 5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地理族的 2 5个自交系进行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根据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表现 ,研究这些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 4个测验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来自群体Suwan1、POP2 8的自交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 (GCA)效应值较高 ,5个自交系的平均产量GCA效应值分别为10 10 .6 4和 2 6 6 .5 7;来自群体POP32 (ETO)的自交系与B73及来自群体Suwan1的自交系与黄早四之间的平均产量特殊配合力 (SCA)效应值最高 ,分别为 879.2 9和 5 83.81;来自群体Suwan1的自交系与B73之间组合的杂种优势最大 ,平均产量对照优势值为 2 0 .36 % ,其次为来自群体POP32 (ETO)的自交系与B73的平均产量对照优势值(19.38% )。由此 ,Suwan1×瑞得、ETO×瑞得、POP2 8×瑞得、POP2 8×旅大红骨和Suwan1×兰卡斯特为 5大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方法对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及密穗小麦在Glu A1、Glu B1和Glu D1位点上 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y亚基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态性与SDS PAGE分析结果完全吻合 ,其中以Glu B1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类型最多。研究还发现 ,针对y亚基基因重复区域设计的特异引物能够将Glu 1Dy12和Glu 1Dy10亚基明显区分开来。由于Glu1 Dx5与Glu 1Dy10亚基及Glu 1Dx2与Glu 1Dy12亚基紧密连锁 ,因此可以利用该引物进行优质亚基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作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系)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10不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粒重、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加性效应为主,而株高和千粒重则加性与非加性效应均具有明显作用。亲本性状表现与一般配合力高低并无必然联系。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其亲本一般配合力较高,性状表型值也较优。对各亲本配合力表现进行评价发现,川农16与绵阳26和川麦28在配合力表现上存在差异。遗传力分析表明,穗长和株高广义遗传力较大。小穗数和穗粒重早代选择效果不佳,其他考察性状可从早代开始选择。  相似文献   

15.
糯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5个糯小麦品系为母本,7个推广品种为父本,采用p×q杂交设计,研究了株高、主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差异,8个农艺性状由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但除结实小穗数外,其他7个农艺性状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糯小麦品系宁W0065的植株矮化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TH具有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单穗粒重的作用;杂交组合H9908×扬麦158、H9908×苏麦6号和宁W0065×豫麦50表现株高适中、结实小穗数与每穗粒数多以及粒重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K型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6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及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重遗传力较高,以加性效应为主,灌浆特性遗传力中等;粒重和灌浆特性都存在较明显的母体效应;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它灌浆性参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粒重和灌浆特性的配合力,亲本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为杂交育种选择优良亲本提供依据,选用‘石4185’、‘石H06-402’、‘济麦22’等9 个黄淮麦区广泛推广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Griffing 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了36 个杂交组合,对小麦杂种F1的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5 个性状进行了田间考察。在此基础上对9 个小麦品种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并对5 个性状进行了遗传性分析。结果表明,‘石H06-402’和‘烟农19’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作亲本时都可增加后代的穗粒数;‘石4185’和‘济麦22’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是提高千粒重的理想亲本。利用它们作亲本时都可有效提高后代的穗粒重。组合济麦22/运麦08-1、石H06-402/良星66 和石4185/济麦22 可作为大穗高产育种的重点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穗长具有较高的遗传决定度和狭义遗传力,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穗粒重和千粒重狭义遗传力较低,加性效应较小,应适当推迟选择。小穗数和穗粒数的遗传符合显性模型,对其选择宜在高代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小麦叶片性状的遗传,选用9个亲本,组配成20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进行试验,对9个小麦品种冠层叶片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较高,其中旗叶基角、倒二叶基角、倒二叶张开角性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遗传率高且表现为负向中亲优势.藁麦6、郑麦004、百泉3039、济麦20使后代有叶片变宽、叶片角度变小的作用,可以作为培育具有光合效率高和通风透光性好的优良株型小麦品系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8×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8个小麦新品系的9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以非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分析表明,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大,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其它性状早代选择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0.
遗传单一性及其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亲本系数 (COP)是常用的度量遗传多样性的指标之一 ,但采用亲本系数法得出的遗传多样性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结论。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遗传单一性这一新的多样性分析指标。结果表明 ,遗传单一性与小麦产量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并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