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经阆中市调查,家蚕病尤以病毒病发病面最广,危害最重,损失量最大。一般五龄中后期暴发成灾,大面积蚕茧减产在20-39%,局部村社损失达 50-70%,一旦病害成灾,蚕儿“无力回天”。而摸清发病规律,实施蚕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后,有效地控制了蚕病暴发,把蚕病损失率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蚕茧优质高产高效。一般大面积控制在10%,示范社控制在 5%以下,取得了显著成  相似文献   

2.
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蚕病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我县蚕病发生抬头,尤其是今年春蚕大面积暴发血液型脓病,发病面之广,损失之严重,为历史上罕见,发病倒蚕已成为蚕农后顾之忧,严重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为控制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以防重蹈覆辙,笔者对2006年春蚕血液型脓病暴发的原因作了如下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大面积蚕桑生产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单产低、茧质低、效益低的“三低”局面,严重地挫伤了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其原因除养蚕布局、蚕种质量、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方面外,蚕病大量暴发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九十年代,因蚕病造成蚕茧损失比八十年代高,全国各大蚕区均占总收茧量的12%左右,发病的种类是以病毒病、微粒子病、真菌病为主.四川也不例外,特别是病毒病在有的蚕区发生严重,占蚕病损失的70~80%.蚕农  相似文献   

4.
蚕病是危害蚕茧丰收的大敌,为了控制我市蚕病危害,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稳定蚕农积极性,按市局要求,我们蚕病综合防治课题组,探索防治蚕病的综合技术措施,力争把蚕病发生控制在10%以下,真正实现“三高”蚕业,现将我们的具体措施总结报告于后.一、实施前简况1993年度春、夏、秋三季,我们在柏垭镇碧云村二社实施了蚕病综合防治的试验.该社23户,85人,耕地85亩,有桑树1.6万株,1992年冬嫁接良桑6000株.原有小桑园11亩.  相似文献   

5.
孙晓明 《蚕学通讯》2007,27(3):45-45,47
预防蚕病发生,落实蚕病综合防治措施,是当前蚕茧生产稳产、高产的重要前提.近年来由于蚕茧收购政策不稳,影响蚕农积极性,也给蚕病防治工作带来不利.目前蚕病损失的主要因素已由传染性蚕病损失转变为非传染性蚕病损失.根据笔者的统计及实际调查结果,2005年至2007年本镇实发蚕种2 600张,因蚕病损失的蚕种量占全年饲养量的10%,平均每张种损失85元.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一些养蚕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蚕区,常常因蚕病就会减少蚕茧产量15%左右,夏秋严重发病地区有时高达50%,个别养蚕户甚至颗粒无收.因此,老蚕区养蚕场(户)要提高蚕茧产量,必须进行蚕病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鲍克成  王森 《北方蚕业》2004,25(1):40-41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淮阴区农村养蚕蚕病危害加剧.据不完全统计,因蚕病危害年平均损失占总产量的15%以上,发病严重的受灾户颗粒无收,挫伤了蚕农蚕桑生产积极性,对淮阴区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控制蚕病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养蚕成败的关键是蚕病是否发生.蚕病的发生直接影响到蚕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养蚕的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我国农村养蚕因蚕病带来的损失约为10%以上.据笔者调查本省因蚕病带来的损失高于20%.有的地方单产仅有几公斤左右,有的蚕户甚至连续几季颗粒无收.究其原因都是由于蚕病的发生严重,而给蚕农带来惨重经济损失,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在本省蚕区加强蚕病防治的技术推广工作和咨询服务.蚕病科技工作者应在广大农村普及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一系列防病  相似文献   

9.
2002年我区秋蚕期血液型脓病危害严重。蚕病发生的特点:一是发病面广;二是发病时间早,有的农户在2龄就发现血液型脓病,不仅在迟眠蚕中有病蚕,即使在大批蚕中也有蚕病发生;三是发病情况严重,损失较大。据对城区八里店镇调查,有3%农户的210张蚕种因暴发蚕病而颗粒无收;25%农户的1600张蚕种因发病严重,张产仅10~20kg;40%农户的2500张蚕种发病较轻,张产在25kg左右;只有30%左右的农户少量发病,张产在32kg以上。因血液型脓病危害,八里店镇饲养的6431张秋蚕,平均张产仅32.5kg,与去年同期比,平均张产减少3.4kg,损失蚕茧21.9t,估计全镇发病损失率在1…  相似文献   

10.
林日运 《蚕桑通报》1990,21(2):13-15
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蚕病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蚕病发生抬头,为害情况较为严重,发病倒蚕已成为蚕农的后顾之忧。如我区格溪沈蚕场,1988年夏、晚秋二期因发空头病,蚕茧颗粒无收,损失蚕种67盒。类似事例,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成为当前蚕茧生产的主要问题。为探索家庭养蚕行之有效的消毒防病措施,调查、分析了本区1988、1989二年蚕病的发生,为害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白僵病属真菌病的一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蚕病,一般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然而2006年春、夏蚕期,嵊州市郑亚兴户在蚕儿饲养期间有大面积白僵病发生,严重影响了该蚕户2006年春、夏蚕蚕茧产质量.为找出发病原因,确保下期蚕作安全,杜绝该蚕病的蔓延,笔者特地对该蚕户2005年冬天以来的蚕作生产进行了生产调查,现对其春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消毒不彻底,养蚕环境中病原菌污染,造成大面积发病,极大地影响蚕茧的生产。因此,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经成为当前蚕茧生产的主要问题,而探索、研究家庭养蚕行之有效的消毒防病措施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淳安县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通过现场调查、随机抽样、病害诊断、成份检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蚕病损失评估,并系统分析了引起蚕病大面积暴发的气象条件、桑树病虫害、桑叶营养等因素。结果显示: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是受持续低温阴雨少光照的气候条件影响,多种桑树病虫交错暴发叠加危害,使桑叶减产,叶质下降,造成蚕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而诱发。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止蚕病大面积暴发、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秋蚕僵病暴发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明方  陶成 《中国蚕业》2001,22(4):65-66
大丰市东南片是蚕桑主产区,现有市级基地乡镇2个,基地村9个.2000年10月连续两季秋蚕僵病暴发,有的乡镇蚕茧产量损失三分之一以上.为此,笔者对上述地区秋蚕僵病的暴发原因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淮阴区农村养蚕蚕病危害加剧.据不安全统计,因蚕病危害年平均损失占总产量的15%以上,蚕病重灾户颗粒无收,严重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对淮阴区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控制蚕病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对临安县93年晚秋蚕蚕病大暴发的调查与思考临安县农业局张大斌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蚕病知识的普及和防病措施的加强,农村蚕病损失基本得到了控制,虽然在地区间、蚕期间还存在着发病率或高或低的状况,但象今年晚秋蚕大面积蚕病暴发,损失惨重的情况在我县较为少见。今...  相似文献   

17.
家蚕病害分传染性蚕病及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是发生最广、危害最大和防治最难的一类蚕病。在养蚕过程中,常常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危害,造成蚕茧减产和茧质下降。因此,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应特别重视传染性蚕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正>蚕病的发生传染导致蚕茧歉收,蚕桑效益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对生产投入减少,饲养量下降,管理松怠,茧质低劣等各种负面影响.因此,蚕病的正确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是农村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对蚕病做到有效防治,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而养蚕前的消毒则是预防蚕病发生和控制蚕病危害的重要措施;是综合防治的关键与基础.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消毒程序,扩大消毒范围,狠抓薄弱环节,规范消毒技术,全面综合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现归纳介绍于后,仅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家蚕茧产量由1949年62万担猛升到1980年的490万担,1970年起我国蚕茧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1978年为例,蚕茧总产占世界总产量的46%,生丝产量占世界的36%,均是世界之冠,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蚕茧质量比日本差(出丝率低,丝长短,上车率不高),其次是蚕病损失严重,我国每年因蚕病损失的蚕茧估计约占总产的20%,而日本发病损失不过2~3%.如何减少蚕病损失,提高蚕茧生产水平,就是蚕桑战线科技工作同志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20.
影响蚕茧产量高产的原因固然众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蚕病所造成的损失,近几年,我县蚕病发生有所抬头,单产有所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由蚕病损失的蚕茧可占10%左右,有的农户损失较为惨重,1990年秋季我在梅溪乡梅溪六社调查,该社蚕农叶南国秋季养蚕0.8张,由于蚕病损失只收5公斤蚕茧,该院子8户蚕农养蚕6.5张,大量发生蚕病,最后收了82.5斤茧子,低于全县平均单产水平,因此,如何控制蚕病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