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火炬树是漆树科的一种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原产北美。火红的穗状花序和果实十分美丽,秋季的红叶非常喜人。这种树,耐干旱,贫瘠,适宜沙地生长,根系发达,萌蘖力强,栽一棵,就萌发一片,种子繁殖和分根造林都能成活。它是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好树种,也能尽快提供小径材和薪炭材。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火炬树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火炬树(RHUS TYPHINA)生长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火炬树生长状况与其生境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区的火炬树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入侵种;在北京的低山、丘陵、砂石河滩等生境条件严酷的地区,火炬树仍有一定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3.
柠条的造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柠条枝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是良好的防风固沙树种。据测试,在流沙上营造柠条防风固沙林,三五年内随着幼林的生长,风速降低,流沙逐渐全部固定。随着流沙的固定,沙地的肥力、理化性质、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以及沙地小气候都可得到增加和改善。而在滩地、平原...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自五十年代初被引种在章古台沙地上,三十年来生长良好,后来又被引种在陕北、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沙地上,也能良好生长。这是由于它能耐大气干早、耐脊薄土壤和耐严寒(—50℃),并且生长快和防风固沙能力较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踏郎和黄柳植物沙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埋设深度的固定、流动两种沙地条件下植物沙障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固定沙地条件下,随着埋设深度的增加,植物沙障的成活率、高生长量和冠幅明显增加。埋设深度为60 cm、80 cm的黄柳成活率是埋设深度40 cm的8.4倍和12.6倍,当年高生长量分别为埋设深度40 cm的1.1倍和2.0倍,埋设深度为60 cm、80 cm踏郎成活率分别为埋设深度40 cm的2倍和2.1倍,不同埋设深度踏郎当年高生长量无显著差异。沙地条件(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边缘)对植物沙障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在流动沙地边缘生长的植物沙障树高和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固定沙地。黄柳生长对沙地条件较踏郎敏感,更易受其影响。踏郎对不同沙地条件的适应性较黄柳更强。  相似文献   

6.
火炬树属漆树科漆树属植物,是落叶小乔木。树皮黑褐色,小枝黄褐色被黄色长茸毛,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3枚;花雌雄异株,花序为顶生直立圆锥花序,雌花花柱具红色刺毛;小核果扁球形,被红色短刺毛,聚生为紧密的圆锥形果穗,形如火炬,由此得名。火炬树生长迅速,郁闭早;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繁殖容易,萌蘖力强,因此是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好树种,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火炬树红色的果穗缀于枝  相似文献   

7.
沙柳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柳是一种生长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及沙丘间低地的灌木,常以极稀疏的方式分布于沙丘中下部(尤其是背风坡),或者是以较大的密度分布于滩地覆沙区,常与乌柳组成柳湾林,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沙柳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种之一。沙柳较耐旱,抗沙埋,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近几年来已成为毛乌素沙区防风固沙的首要物种之一。在毛乌素沙地,由于以灌木为主体的植被层的多样性,沙地的干旱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沙生植物的水生理生态及沙地水分平衡,是沙地灌丛生态…  相似文献   

8.
沙生植物是沙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沙地基质流动性对沙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有重要影响。而沙生植物也形成了对其特殊的生态适应对策。文章从4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沙生植物的生长对沙地基质流动性响应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并分析了沙生植物的生长与沙地紧实度及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互馈关系,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为干旱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防风固沙植物种选择、合理配置、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宣化县黄洋滩固沙植物的引种与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宣化县黄洋滩风蚀沙地植物引种栽培试验,依据引种植物各自不同的生长特性,通过观测其成活、生长、发育、抗逆性、根系生长动态等情况,确定了引种植物的适宜性。结果表明:适宜黄洋滩固沙造林并可以在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植物有沙地柏、沙枣、沙棘、沙柳、黄柳、火炬树、紫穗槐、差巴嗄蒿、知母、菊芋。能够适应黄洋滩风蚀沙地的植物有文冠果、花棒、沙拐枣、沙冬青等。胡杨、桑树、南蛇藤、地锦,能否最终完全适应有待于进一步观测。金银花、山荞麦、啤酒花则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10.
1955年开始,全站革命职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改变沙荒面貌,寻求适宜造林树种,在章古台沙地进行了樟子松引种试验工作。试验结合示范,先后于人工固沙地和固定沙地营造樟子松林近万亩。成活率达75—85%,最高达90%以上。17年生幼林平均高6.0—7.0米,胸径8.0—10.0厘米,最高达9.25米,最粗24.0厘米。幼树生长稳定而茁壮,部分幼树开花结实,郁闭成林,对防风固沙已起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宝鸡金台森林公园的调查,分析了其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金台森林公园兼有森林旅游和城市旅游的双重特征;与一般森林公园相比,因为与城市的地缘关系而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旅游、游憩空间,其旅游空间规划应在重视森林公园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城市居民的旅游需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主要包括旅游者...  相似文献   

12.
对山地城市类型、布局结构及其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山地城市森林影响因子及特点,认为我国西部山地城市森林具有四大特点: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自然林覆盖率和自然度0.5以上林地占城市绿地的30%以上;大型城市绿地斑块内自然、半自然林地比例较高,占斑块的20%以上;坡地林地率较高,林地率大于50%,群落结构稳定;坡地物种乡土性高,优势种明显,以自然次生林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和乔木数量。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山地资源,从保护自然植被着手,充分保护环境基础设施,构建和完善城市组团隔离带和城周生态屏障,以形成山地城市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绿色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3.
对莲花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分析森林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目标,提出对策,为通过科学合理安排森林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把莲花县城打造成融山、水、林、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美丽新型森林城市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让历史文化名城的宣城再得一张靓丽的名片,2012年1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并结合山水人文特色,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形成了“山峦叠翠皖东南,水墨诗韵新宣城”的创森主题。本文从规划引领、增绿提质;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城市品质;生态民生、齐抓共进等方面对宣城市的创森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李振军 《湖南林业科技》2012,39(2):82-84,88
阐述了长沙市城市绿化现状,分析了长沙市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依据长沙作为融山、水、洲、城等自然条件于一体的城市特点,提出了长沙市城市绿化发展对策,为长沙市城市绿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分析连云港城市森林建设条件与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发展与城市森林格局和结构的相互关系,针对依山临海和"一市双城"的自然人文特征,依据生态网络理论构建连云港城市森林格局,对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城市森林布局优化与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7.
龙泉市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龙泉市百万亩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情况,并对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产生的效益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该市建设百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几个模式,即兼用林建设模式(包括经济生态林和生态经济林模式),森林生态旅游模式,林渔林水模式,林牧模式,林蔬模式,强调生态公益林模式建设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及发挥优势和市场导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枣树优良品种引种及选择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岛市于1994-1995年,分两批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引进18个枣树品种,分两处试验地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马连小枣、骏枣、灰枣、赞皇大枣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且表现较好,可在当地适量引进栽培;圆铃枣产量虽高,但自然成熟差,可引种驯化后再推广栽培;金丝小枣产量最低,不宜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9.
广州素有"花城"之称,花境植物在广州城市公园的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对广州市6个城市公园的花境植物应用及其配置模式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公园常用花境植物95种,隶属61科88属;常用的4种配置模式分别是观叶灌木+观叶草本+观花草本、观花灌木+观叶灌木+观叶草本、观花灌木+观叶灌木+观叶草本+观花草本、观叶灌木+观叶草本;运用乡土植物或热带亚热带植物进行花境配置,能体现岭南特色及亚热带风情,然而花境应用中存在乡土植物较少,人工痕迹较为明显,自然野趣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森林城”建设正在我国悄然兴起,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森林城”的概念、“森林城”的景观及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森林城”的结构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唤起学术界对“森林城”理论的系统研究,以规范“森林城”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