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0年3—4月,运用样方法对紫溪山云南松林春季鸟类群落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共记录鸟类45种,分属5目23科。云南松林的鸟类栖息位点有明显的梯度特征,鸟类群落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均具有明显的垂直空间变化。聚类分析表明,鸟类群落在垂直空间上的栖息范围可分为6个集团,即树冠上层栖息集团(G1)、树冠中下层栖息集团(G2)、树干层栖息集团(G3)、灌木层栖息集团(G4)、草本层栖息集团(G5)、地表层栖息集团(G6)。  相似文献   

2.
百花山位于北京西南部,有着大面积的次生林。无论面积或立木蓄积,白桦林皆占有优势。群落的结构是较复杂的,其中混有13个伴生树种,16个下木种,50多个活地被物种。林下天然更新中等,但是没有发现针叶树苗。 白桦群落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面积最大的厚土层的绣线菊白桦林具有最好的生境条件与生产力。 多数白桦林为Ⅳ龄级(31—40年生),但还保持着较高的年蓄积生长量,与较大的生长潜力,因此,目前不应该施工采伐。 中等密度的白桦林有着最高的年蓄积生长量。根据D—C_w以及H—C_w的相关关系,计算了理论密度,编制了经营密度表。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滇金丝猴生境植物群落乔木种群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共有植物234种,隶属于64科102属,植物物种种类丰富,还对滇金丝猴栖息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一种度量,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运用多样性指数,多层感知器网络,分析了松山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类型、结构和生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果榆+山杨混交林、油松+青杨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较高,而大果榆林、华北落叶松林的各项指数值均较低。Patrick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在森林群落中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Pielou指数在榆林中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而在其他森林群落中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2)功能层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乔木层,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随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在灌木层,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呈比较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都呈下降趋势,而在草本层,均匀度变化不大。(3)用多层感知器网络预测功能层多样性效果很好,结果发现坡向对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而海拔高度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幼苗年际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为平台,对样方中胸径1 cm的乔木幼苗进行监测,基于2006—2014年的调查数据对该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新生与死亡动态以及影响幼苗存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乔木幼苗近10年物种组成变化较小,每年都可以监测到9个常见种。2)幼苗个体的大量萌发和大量死亡导致群落乔木幼苗数量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其中最多年份幼苗密度可达38.9 株/m2,而最少年份仅有3.8 株/ m2。3)不同年份群落乔木幼苗年龄组成中1年生幼苗数量最多,部分年份略有差异。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幼苗数量不断减少。幼苗总体数量同幼苗新生数量动态变化是一致的,幼苗死亡的峰值较幼苗总体峰值有1年的时滞。4)群落水平上幼苗存活与同种大树胸高断面积和林冠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异种幼苗邻体呈显著负相关。群落中幼苗个体大量萌发和大量死亡的现象证明该群落存在明显的更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落的物种共存。近10年的幼苗监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群落更新过程,因而长期的动态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华木莲群落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的计算,对华木莲SinomanglietiaglaucaZ.X.YuetQ.Y.Zheng分布的群落中60个主要树种间的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木莲分布的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相关;236个种对呈显著正联结,44个种对为显著负联结,PC≥60%有28对,40%≤PC<60%有121对,20%相似文献   

7.
Regional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the nesting success of migratory bir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rest fragmentation, the disruption in the continuity of forest habitat, is hypothesized to be a major cause of population decline for some species of forest birds because fragmentation reduces nesting (reproductive) success. Nest predation and parasitism by cowbirds increased with forest fragmentation in nin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landscapes that varied from 6 to 95 percent forest cover within a 10-kilometer radius of the study areas. Observed reproductive rates were low enough for some species in the most fragmented landscapes to suggest that their populations are sinks that depend for perpetuation on immigration from reproductive source populations in landscapes with more extensive forest cove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should consider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arge, unfragmented "core" areas in each region.  相似文献   

8.
芦芽山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芦芽山阴坡典型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VR),结合χ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和各层种对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不显著负关联,灌木层为不显著正关联;乔、灌、草各层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占各自总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10.0%、10.9%和26.7%,多数种对间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不高,联结关系松散,独立性相对较强;乔木层以负相关占优势,而灌、草层以正相关占优势。乔木层通过种间竞争达到了稳定状态,灌草层通过适应生境的分离避免竞争而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森林结构属性的公众偏好,以Science Direct与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文献来源数据库,以"forest structure attribute""public preference"与"林内景观"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森林结构属性研究的基本概况。就树种、树的大小、林木空间分布变化、采伐与林木覆盖范围、地被物与枯树倒木、可视性、林缘的自然性、沿森林小径行走时的林分变化等10个森林结构属性的公众偏好进行了综述。构建了基于水平空间、垂直空间和全空间为一体的林内森林结构属性旅游吸引物框架体系,并就未来公众对森林结构属性偏好的研究提出思考。图1参73  相似文献   

10.
穆丹  梁英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49-1550,1556
[目的]探索不同树种林下的空气负离子水平,以期为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红皮云杉、樟子松、白桦、杏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树种林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红皮云杉和樟子松林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不显著,其他树种间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极显著。红皮云杉林下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平均值可达689个/cm3,空气质量较好。杏林下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低于红皮云杉、樟子松和白桦。[结论]不同树种林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不同,针叶林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要好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11.
2020-01ml 目录     
目的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便于结果比较。目前,物种保育价值模型主要通过林分丰富度核算森林当前保育价值,但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树种生长的潜在影响,不能体现森林的长期保育价值。近年来,逐步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新理论中,尚未出现适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福建土地利用情况计算生境质量并划分等级,首次提出生境质量调整系数。利用生境质量和森林分布之间的地理对应关系,构建出基于生境质量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模型(HQ-BPV模型),由此将土地利用的影响融入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中。结果(1)福建省生境质量分布整体呈现内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和自然保护区高非自然保护区低的态势。(2)福建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生境质量按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 > 竹林 > 阔叶混交林 > 阔叶林 > 灌丛 > 针叶林 > 经济林。(3)调整后栎类和栲类的物种单位面积保育价值最高,为3.58万元/hm2,调整后各优势树种(组)的物种保育总值中阔叶混交林价值最高,为658.42亿元,构建模型核算的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2 056.39亿元。结论基于能够量化土地利用影响的生境质量指数,构建出HQ-BPV模型用于评价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价值核算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铜陵叶山林场次生落叶阔叶林样地调查,对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植物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重要值和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块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19种,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25、0.70和0.37.优势树种麻栎重要值为105.3,伴生树种化香、枫香和国槐重要值分别为65.1、36.3和18.6.该森林类型为麻栎落叶阔叶混交林.19个树种之间共存在171对相关,但正关联树种对少于负关联树种对,正负关联比小于1,说明该群落类型还处于演替阶段,即由落叶阔叶林向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主要树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对生境特征的适应能力是其存活和生长的关键。根据河口区样地和问卷调查结果,以森林营建主要树种适应性评价为总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确定指标评分标准,运用线性加权法构建数学模型,划分树种等级,提出本区森林营建主要树种的规划与配置模式。结果表明:1)耐盐碱性、成活率、生长速度、生态服务价值、抗病虫害能力5个指标对总目标有重要影响,权重值分别为0.316 5、0.247 8、0.123 9、0.081 4、0.060 4。2)筛选得到40个适于本区森林营建的主要树种,其中,Ⅰ级(Y≥3.8)树种是森林营建的基调树种,计2种;Ⅱ级(3.5≤Y<3.8)树种是慎重选择的骨干树种,计21种;Ⅲ级(3.2≤Y<3.5)树种是适于轻度盐碱区域营林的一般树种,计12种;Ⅳ级(2.4≤Y<3.2)树种是城市客土造林的边缘树种,计5种。3)得到6种森林绿地类型:道路绿地、河岸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的主要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4.
森林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平武县暗针叶林不同采伐迹地植被类型的调查和研究表明:①同强度采伐后,大熊猫次生栖息地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差异明显,林下箭竹综合质量分化显著,其中森林郁闭度、苔藓层厚度与盖度以及凋落物厚度与盖度对林下箭竹质量的影响较大。②不同强度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组成、结构和林下箭竹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间伐比皆伐更有利于栖息地箭竹质量的提高。③森林采伐后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乔木层郁闭度、平均树高和胸径逐渐增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④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林下箭竹的更新与生长发育状况逐步好转,至演替顶极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苔藓植物作为最原始的高等植物,个体矮小,常呈大片垫状丛状群落,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为探讨亚热带森林地表苔藓植物与多种生境梯度的关联以及苔藓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指示作用,基于广东省东源县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6 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方法,检验不同生境因子对苔藓植物影响的重要性,利用指示种分析方法揭示不同生境梯度下的苔藓植物指示种。结果表明:凹凸度和潜在直射光入射辐射对苔类植物和藓类植物的盖度、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预测变量重要性均较高,说明凹凸度和潜在直射光入射辐射对苔藓植物的影响较大,是限制苔藓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坡度、海拔高度等生境因子也对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苔藓植物多样性格局并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指示种分析发现,不同生境梯度下的苔藓植物指示种存在差异,有的苔藓植物能够同时指示不同的生境条件。东亚拟鳞叶藓(Pseudotaxiphyllum pohliaecarpum)对第2级海拔梯度、第3坡度级和第1凹凸度级均具有显著指示作用,能够适应3种不同的生境,生态幅较广;淡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pallidifolium)对第1海拔梯度、阳坡和第2凹凸度级均具有显著指示作用,生态幅较高,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的投影寻踪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森林蓄积量、森林自然度、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林分平均高、郁闭度、植被总覆盖度和枯枝落叶厚度等8个因子为评价指标,运用免疫进化算法建立投影寻踪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模型,为定量评价生态功能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方差比率法、2×2列联表的χ2检验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闽楠天然次生林重要值较高的15个主要树种进行联结性分析,同时对目的树种闽楠不同生长期与其他乔木层树种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间总体关联性检验表明15个树种总体种间呈不显著正关联,种间联结较为松散,树种的分布有一定的独立性;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为0.91,检验显著率为9.52%。(2)林分中闽楠大树(20 cm≤DBH)、中树(10 cm≤DBH20 cm)、小树(5 cm≤DBH10 cm)与其他乔木层树种所形成的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86、0.76和0.69,其检验显著率分别为11.43%、8.57%和5.71%,均表现为大树中树小树,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群落处于不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双版纳不同林型的鸟类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原始森林面积逐渐减小。人口及人为活动不断增加,鸟种趋于减少,但各林型鸟种变化有异同。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维持着多样的鸟种;次生灌木材鸟类群落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原始热带森林被毁坏后,经重建而成的人工林,特别是橡胶纯林中维持的鸟类少,鸟类群落组合也简单。  相似文献   

19.
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而林木树冠覆盖水平和木本植物多样性,反映腾冲市城区森林建设成效。通过对树冠覆盖和树种多样性的探讨,以期为腾冲市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以2019年Google Earth全色历史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0软件解译,结合多尺度分割算法和最邻近分类法处理。计算其树冠覆盖率及其他土地类型比例,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通过实地调查,选取94个样地。结果表明,腾冲市建成区林木树冠覆盖面积11.01 km2,林木树冠覆盖率为38.90%,腾冲市建成区潜在树冠覆盖面积为3.17 km2,能达到的树冠覆盖率最大理论值为51.10%,各斑块之间进行有机衔接,形成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木本植物39 科、83 属、117种,香樟(Cinnamomum bodinieri)优势明显,腾冲市树种数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木本植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大科对该区系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属种系数70.94%,为极高属系数。腾冲市建成区绿地是以乔灌为主的森林景观,绿地空间利用比较充分。主城区生境较为简单,高树种多样性可能是近些年来腾冲市森林城市建设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城市森林建成对城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子午岭次生油松林主要乔木树种的更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揭示甘肃子午岭次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主要乔木树种在林窗与非林窗环境下的更新规律,对25个林窗和25个非林窗中的主要乔木树种进行了调查,按照树种重要值的位序差值将林窗内外群落灌木层中出现的主要乔木树种划分为4类生态种组。结果表明,对林窗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第1类生态种组)有6种,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第2类生态种组)2种,中等更新反应的(第3类生态种组)8种,不明显更新反应的(第4类生态种组)有15种。第1类生态种组树种幼苗幼树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在林窗远大于非林窗,第4类生态种组的树种在林窗中也能更新,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窗与非林窗中的更新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主要乔木树种在林窗内的更新状况优于非林窗内,林窗的出现为子午岭次生油松林主要乔木林树种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图2表1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