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每公顷增产1500kg以上。膜床应做成脊高10cm左右的弓形小垄。种植单秆大穗型品种,应采用宽行40cm,窄行30cm,穴距20cm,每穴留苗2~3株的种植方式;种植矮秆耐密型品种,宜采用宽行50cm,窄行20cm,穴距15cm,每穴留苗3株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60cm行距、60cm穴距、每穴两株的等距双株栽培方式,每公顷产皮棉11865kg,比目前大田采用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10386kg增产1479kg,增产率142%,达差异显著水准。株、行距均为50cm的等距单株方式,每公顷产皮棉11277kg,比宽窄行方式增产891kg,增产率为86%,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3):207-207
1.3m起垄作畦,4月下旬在垄上覆盖地膜后打孔播种1行南瓜,株距50cm,每公顷留苗15000株,5月下旬在地膜两侧各穴播1行玉米,穴距60cm,1穴留双株,每公顷留苗48000株。  相似文献   

4.
一、种植方式 畦宽3米,先全部种茼蒿;4月上中旬将畦中间50厘米宽地带上种的茼蒿拔除上二市后栽2行大椒苗,行距25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栽2株:4月中下旬再拔掉畦两边各50厘米宽地带上种的茼蒿后,各栽1行冬瓜苗,株距40~45厘米,每亩密度300株左右:5月上旬分批采完其余茼蒿,8月中下旬种大白菜。  相似文献   

5.
一、地膜覆盖技术模式 1.旱地地膜覆盖立体种植模式,如地膜覆盖红芸豆套玉米,采用60厘米宽超微膜,2米为一带,膜上种两行红芸豆,穴距28厘米,1穴双株,667平方米留苗4700株.露地内种两行玉米,株距33厘米,667平方米留苗2000株.667平方米收入1000元,比单作玉米同等面积收入翻一番.  相似文献   

6.
特种稻品种黑香糯,1993 年由张掖农校引进。该品种株型紧凑,生育期 145 d,株高 78 cm 左右,千粒重 22 g,米粒长宽比 234,紫色素含量是其它黑米的 3~5 倍。经试验表现高产、稳产,中等肥力地块平均产量达7 500 kg/hm 2 以上。一般育苗用种量 375~525 kg/hm 2,在秧龄 23~28 d(5 月 5 日~10 日)移栽,行距 30 cm ,穴距 15 cm ,每穴插秧苗 5~7 株,正常年份 9 月收获。  相似文献   

7.
1.地膜谷子套种红芸豆开春施肥整地、耙耱平整后,于4月下旬遇雨趁墒铺膜,每2.1米一带,铺一幅80厘米宽的微膜。于5月10日前后在膜上打孔穴种3行谷子,窄行距30厘米,膜间宽行距150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留苗5株,每667平方米留苗15000株左右。同时膜间露地穴播4行红芸豆,小行距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是在当地种植条件下,研究谷子在常规条播和不同穴播方式处理下,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抗旱性鉴定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当赤谷16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30 cm,亩留苗密度在1.5万株/亩时,其水、旱区产量都相对较高;其次是赤谷16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5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水、旱区产量也都相对较高。这2类穴播方式比较耐旱丰产,为较适宜的穴播播种方式,可以在谷子生产实际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是在当地种植条件下,对糜子在常规条播和不同穴播播种方式处理下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抗旱性鉴定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当内糜5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5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产量相对较高;其次是内糜5号在每穴留苗2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0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产量也相对较高。这2类穴播方式在水、旱地条件下表现均较突出,为较适宜的穴播播种方式,应在糜子生产实际中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地种植条件下,研究内糜5号在不同穴距下产量及相关性状,从而得出最佳的播种方式:每穴留苗4株,穴距为30cm,产量可达383.35kg/667m2。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马协63分蘖力和穗型中等,结实率高,千粒重较大,生产上宜采用促蘖保花地,株行距13cm×26cm左右,密度为每公顷28.5万穴左右,每公顷可产稻谷9.0t左右。  相似文献   

12.
本项试验采用3种密度×3种整地规格×2种抚育方式的析因田间试验设计,建立多点试验林。从4年生试验林幼树生长量来看,可初步认为日本落叶松造林以株行距1.5m×2.0m,密度3330株·hm-2,整地穴径40cm为宜。2种抚育方式生长量相似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及方式对高蛋白春大豆品种福豆234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方式对高蛋白春大豆品种福豆234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种植22.5-45.0万株和每穴留苗1-4株范围内,该品种以每公顷种植22.5万株和每穴2株组合的产量效应较好。该处理组合植株茎秆粗壮,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多,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高。  相似文献   

14.
对平凉地区川水地地膜冬小麦不同播期,密,密度,品种,播种方法,施氮方式及麦后复种蔬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最早和露地时间一致最晚为10月10日,小麦单种以行距20cm,穴距10cm,每穴播10业,播量495万粒/hm2为宜。小麦玉米带种小麦带80cm,播量412.5万吨粒/hm^2较适宜,带小小麦品种以85(84)、鲁麦15为好;氮肥以纯氮180km/hm^2一次全底  相似文献   

15.
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研究 Ⅰ.种植方式与适宜密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3个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采取大区对比法,研究大豆的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结果表明,窄行栽培比常规垄作显著增产,平均增产87%~178%,最高增产225%。平作窄行产量略高于大垄窄行,差异不明显;研究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宜选用大垄窄行种植方式;在抗倒耐密的前提下,选择植株相对较高的品种,矮秆品种不宜低于50cm。密植幅度高秆品种为22万~26万株/hm2,中秆品种26万~30万株/hm2,矮秆品种30万~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探讨有机水稻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试验地点为宁夏兴唐米业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6个水平,3次重复,小区面积29.3 m~2。其中处理1: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4苗,28 874穴/667 m~2;处理2: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4苗,25 265穴/667 m~2;处理3: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4苗,22 458穴/667 m~2;处理4: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8苗,28 874穴/667 m~2;处理5: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8苗,25 265穴/667 m~2;处理6: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8苗,22 458穴/667 m~2。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处理1获得了较高产量,此种植密度可作为有机水稻合理的群体密度,其秧苗返青率高、分蘖较多、成穗率高,群体结构苗茎穗比例为1.00∶2.76∶2.16,相较于其他处理其稻穗实粒数、千粒质量、收获穗数均表现出一定优势,产量可达到8 395.5 kg/hm~2。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及留苗方式对郑单95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Zea mays L.)郑单958进行4种密度和3种留苗方式的组合试验,探讨其最佳种植密度及留苗方式.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不同留苗方式间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郑单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9.0万株/hm2;每穴单株三角留苗方式产量最高.郑单95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和留苗方式组合是:密度9.0万株/hm2和每穴单株三角留苗,单产为9 750.49 kg/hm2.  相似文献   

18.
水稻高产品种R22最佳密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最适密度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在一般农艺措施条件下高产品种R22的最佳密度模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R22的最佳密度模式是:行距30cm,株距16~20cm,每穴栽3~5苗,产量可达9216kg/hm2。  相似文献   

19.
以220百米宽为一带,带内挖宽为40厘米、深20厘米的沟,两沟之间相距1801厘米。翌年3月下旬沟内施足底肥,浇足底水,地表见干时中耕耙平,用50厘米宽的地膜覆盖。4月初在膜中央打孔播种1行西瓜,株距25厘米,每667平方米留苗1200株。播后及时架设宽35厘米、高25厘米的小拱棚。5月下旬撤去小拱棚后,在地膜两侧距瓜苗25厘米处各种1行向日葵,窄行50厘米。宽行170厘米,穴距40厘米,每667平方米留苗15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一埯多株技术是国家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单株种植模式,使一穴里种植3株以上玉米。行距0.9~1.1m,穴距0.36~0.6m,每穴株数3~8株,亩留苗6000株以上。据统计此种种植模式产量增幅在25%~50%。1边行优势扩大了行距,增加了通透性,提高了光、热、水、气资源的利用率,玉米喜光喜温,行间光照充足与否,空气流动性好坏是影响玉米光合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