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不同套袋、除袋时期对苹果质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沂蒙山区红富士苹果不同套袋时期和不同除袋时期、方法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摘袋时间对日灼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沂蒙山区红富士苹果5月25日~6月5日是套袋的最佳时期,10月3~9日是除外袋的最佳时期,去除内袋适宜时间为外袋摘除后4~6d.  相似文献   

2.
郝燕燕  任宏伟  黄卫东 《园艺学报》2008,35(11):1667-1670
 对套双层纸袋的富士苹果采收后摘袋,探讨全除袋与先摘外袋3 d后摘除内袋对果实日烧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果实一次性除袋后,当日即呈现日烧症状,表皮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解体;先摘外袋3 d后摘除内袋,果实无日烧发生,且着色,着色部位部分叶绿体向有色体转化;不摘袋处理的果实表现正常,细胞结构完整。结果说明果实长期套袋后,摘袋时先除外袋而保留数日内袋,可防止因突然性强光对果皮细胞膜的伤害而导致日烧发生。  相似文献   

3.
套不同果袋对红富士苹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套袋能增加果皮中花青苷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提高果实着色指数和果面光洁指数,显著改善红富士苹果的外观品质;但套袋减小了单果质量,降低了苹果的糖、酸及VC含量等,使风味变淡,影响了内在品质。套袋可降低病虫果率,但套袋会增加除袋后的日烧果率。生产优质红富士苹果以套双层纸袋最好,单层纸袋次之。塑膜袋对提高果实品质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应限制使用。  相似文献   

4.
1 适期摘袋 苹果套袋后必须经过 90 d(天 )以上 ,即可在采收前 30~ 40 d(天 )摘袋。对双层纸袋摘袋分两次进行 ,第 1次先将外袋从底部撕开成伞状 ,保留内袋 ,经 4~ 5个晴天再将内外袋一并摘除。单层袋先将底部撕开成伞状 ,经 4~ 5个晴天再全部摘除。摘袋时应同套袋一样 ,都应在晴朗天气的上午 1 0时至下午 4时之间 ,或连续阴天 3d(天 )以上时进行 ,以减少因摘袋而造成的苹果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异 ,避免日烧。2 摘叶、转果、铺反光膜 为了促进果实着色 ,在撕开外层袋的同时 ,要把套袋果附近的遮光叶摘除。在取袋后 8d(天 )左右 ,…  相似文献   

5.
红富士苹果套袋配套栽培技术包括套袋前的管理、套袋操作技术、摘袋后的管理,每一环节缺一不可,各环节组装配套,形成红富士苹果套袋配套技术。1 红富士套袋前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一般情况下。套袋红富士苹果应在苹果采收前25—30天摘袋。摘袋顺序应先冠内、后外围;先摘郁密树、后摘透光树;先摘中低档袋、后摘高档袋。注意摘袋时,双层纸袋应先摘除外袋,5~7天后再摘除内层袋(须经过3个晴天)。如遇阴雨天,时间就应向后略延迟。摘单层袋时,先将纸袋撕成伞形,保持在果实上2~3天,以防太阳曝晒果实产生日灼烧伤。  相似文献   

7.
1摘袋 1.1摘袋时间 红富士苹果套袋期一般为90d左右,适宜的摘袋时间在10月1日前后。摘袋必须考虑天气因素,摘袋后遇雨或连续高温天气易产生斑点、水裂纹、日灼、果面发黄、着色不鲜艳等症状,影响品质,降低商品果率。  相似文献   

8.
红富士苹果套袋果实色泽与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李秀菊  束怀瑞 《园艺学报》1998,25(3):209-213
套袋红富士苹果摘袋以后,花青苷含量迅速升高,摘袋后8d,花青苷含量上升到最高值,直至摘袋20d后采收时,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照果实,花青苷含量明显较低,呈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套袋果摘袋后果皮叶绿素含量虽有所增加,但始终比对照果低。摘袋果后期果实及种子的乙烯生成量明显较对照果高;种子中乙烯的合成高峰比果实出现早且生成量大;摘袋后第8天,种子内乙烯生成量已高于对照,12d到达高峰值;整果乙烯生成量出现差异的时间比种子晚。在摘袋后第4、8天,种子内脱落酸含量已明显高于对照,第8天达含量高峰,与果皮花青苷含量达到高峰的时期一致。套袋果摘袋以后,果皮赤霉素含量迅速增加,之后逐渐下降。摘袋后第4天和第8天,处理果的种子、果皮及果肉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均较对照果高。  相似文献   

9.
富士苹果套纸袋是生产高档果的必要措施,近几年套袋数量不断增加,但摘袋后果实出现日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同的年份、地块、树势、摘袋时间、方法,其日烧程度不同,据2004年调查,严重园片日烧率接近20%。为避免日烧,生产上提倡2次摘袋的方法,但费事。因此,在尽量减少日烧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0.
宋颖 《河北果树》2003,(1):37-38
1 除袋 是红富士苹果套袋栽培中的关键环节 ,据试验 ,红富士苹果在袋内的生长日期 90天以上 ,摘袋后的着色期是 30天左右 ,因此红富士的适宜摘袋时间应在 9月 2 0日前后 ,若是双层袋时应将袋底撕开后先除外袋 ,隔 3~ 5个晴天再摘除内袋 ,摘袋要选择在晴天 ,如遇阴雨天不要摘袋 ,在一天中应在早晨 9点以后和下午 4点以前进行摘袋 ,以免袋内外温差大而发生日灼。2 贴字 应根据果实的成熟期确定贴字时间 ,过早过晚均非所宜。如红富士苹果在摘除内袋后可立即贴字 ,应选取外围光照好 ,果形完美的果实 ,把字贴在果实朝阳一面的胴部 ,要尽量使…  相似文献   

11.
红富士苹果果实着色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红富士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 ‘Fuji’ )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时期果皮内色素含量 与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对苹果着色和抗氧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青苷的含量变化与果实抗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果实着色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随着果实着色活性逐渐下降。套袋可抑制果实抗氧化酶活性,着色期去袋后,SOD、POD活性迅速升高;去袋2 d后,随着果皮内花青苷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逐渐下降。脂氧合酶(LOX)的活性也与花青苷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LOX活性在果实着色前2—3周出现一次高峰,峰后随着花青苷的积累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白沙枇杷品种‘白玉’为试材,分析了白色单层、黄色单层、黄色双层和外灰内黑双层等4种纸袋套袋对果实品质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能改善果实表面的光泽度。白色单层纸袋处理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而其他3种纸袋处理都导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上升。套袋还降低了果实的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其中以外灰内黑双层纸袋下降最大。套袋后果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白玉’枇杷宜用透光性好的白色单层纸袋。  相似文献   

13.
苹果果实套袋对光合同化物积累与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一定的源库单位,分析富士苹果套双层纸袋后果实库中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转化代谢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套袋45 d(盛花后90 d)后,果实中光合同化物山梨醇的积累量明显高于未套袋的对照,但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低于对照;与糖转化代谢相关的蔗糖合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山梨醇脱氢酶(SDH)和淀粉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套袋降低了果实的库活力,减弱了调运养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钙素营养与套袋苹果苦痘病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苹果套袋后苦痘病加重的原因,以富士苹果为试材,对果实发育过程中钙、氮含量的变化规律,果实幼果期和成熟期钙总量,套袋后果实微环境湿度变化及不同有机质果园苦痘病发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套袋苹果果实在幼果期吸收钙量占成熟果实总钙量30%左右,后期占70%左右,套袋影响了果实对钙的吸收;套袋使袋内湿度增加,果实表面蒸腾作用降低,使果实对钙的吸收受到影响;同时套袋果氮含量一直高于未套袋果,N/Ca增大,促成了苦痘病的发生。增加果园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根际钙离子供应,降低苦痘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套袋对红富士苹果色素及糖、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以苹果(Malus pumila) ‘长富2’品种为试材, 研究了套袋对果皮色素及果肉糖、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套袋果果皮色素、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具有同对照果基本相同的消长规律, 但含量均始终低于对照; 摘袋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升高, 且花青苷积累速度明显快于对照; 套袋主要降低了果实中山梨醇和蔗糖的含量, 果糖和葡萄糖降低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套袋对苹果生产投资结构的影响及密植园遮光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套袋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果树生产, 特别是富士苹果套袋率在山东和陕西主产区超过75% , 每亩套袋量8 000~18 000个, 纸袋投资270~1 100元, 占生产总投入比重的1 /3, 占生产资料平均投入的45%; 而套袋和摘袋雇工成本在人工成本中占主要部分, 套袋对苹果生产投资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乔砧密植园大量套袋苹果树进行光合测定发现, 套袋造成了投影部位5片以上叶子遮光, 无论树冠外围还是内膛, 被遮光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为负值, 大量套袋极显著降低了树冠中部和内膛照光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关果实套袋技术的应用应该根据市场和生产条件细分确定。  相似文献   

17.
套袋对苹果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为试材,进行了套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测定其果实的Ca含量,研究套袋对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后,在花后40~90d,整果钙吸收量高于对照果实;从花后120d开始,对照果实整果钙含量一直高于套袋果实。此外,苹果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Ca都有吸收,花后40d内,苹果果实吸收整果钙含量的20%左右;从花后40d(套袋)到90d,果实钙吸收量迅速升高,对照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66.1%,套纸袋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73.8%;此外,在果实的成熟期仍有少量的钙吸收。果实套袋后,果实各个部分的钙含量变化与对照果实相比,果皮中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而果肉和果心的钙含量却高于对照果实。  相似文献   

18.
红富士苹果果实大小分布的早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盛花后30~50d果实横径的日平均生长量(DFGR)作为预测指标,根据预测指标与采收时对应果实横径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53.571x+73.492(x为盛花后30~50dDFGRmm/d,y为采收时果实横径mm)来预测采收时果实的平均横径。同时根据红富士苹果采收时果实大小的分布获得以平均果实大小u为对称轴呈正态分布的曲线方程F=1/犤4×0.556×(2π)0.5犦×e-犤(x-u)^2/(2×0.556^2)犦(F为某一等级的果实分布频率,x为相应等级的果实横径),根据所获得的正态分布的曲线方程来预测采收时不同大小级别果实所占比例。连续3个生长季节预测分布状况和实测分布状况的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正态分布的曲线方程来预测富士苹果果实采收时不同大小级别分布,优于直接采用盛花后30~50dDFGR来预测采收时单果果实大小获得的不同果实大小的级别分布,且与实测的采收时果园果实大小分布的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