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养蜂二十多年,走遍了全国,经历不少酸甜苦辣,其中蜂场转地是养蜂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养蜂离不开花,赶花就必须转地,哪个季节往哪走,一般在春天就计划好了。转地装车、卸车是养蜂最苦最累的活,能干、有力气的人越来越少,请外行人怕蜇没法干。虽然这几年国家强调养蜂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有在车上养的,也有用吊车吊的,但都受条件限制,实践证明目前装卸蜂箱最实用最有效的还是用扁担挑。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位定地业余养蜂爱好者,3年前有幸认识了一位80岁高龄甘肃养蜂的鲁师傅.2016年农历四月,我家飞来一群中蜂,收捕后在传统竹编圆桶里养殖,经鲁师傅和多位养蜂师傅的精心指点,分出来的蜜蜂由传统养殖改成新法养殖.2016年1群蜂,2017年5群,2018年10群,2019年17群,收入可观.为感谢技术指导的鲁师傅,油菜花结束和鲁师傅来川养蜂时,我都去帮忙运蜂装卸蜂箱.我看装卸蜂箱的人们很辛苦,便想出一个既简单又省力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全国157 个规模化牧场在2020年1—12 月出生的220 日龄内母犊牛各阶段发病次数、体重和日增重进行分析,旨在研究犊牛不同阶段发病次数对其后期体重、日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断奶前后,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 次的犊牛,61~129 日龄体重、日增重极显著低于未发病犊牛和发病次数为1 次的犊牛(P<0.01);(2)转育成时,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 次的犊牛,转育成171~219 日龄体重极显著低于未发病犊牛和发病次数为1 次的犊牛(P<0.01);60~179 日龄发病次数≥1 次,转育成171~219 日龄体重和转育成日增重极显著低于未发病组(P<0.01)。因此,犊牛发病次数越多,后期生长发育越缓慢,建议牧场重视并加强犊牛断奶前后和转育成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防治,以减少发病次数。  相似文献   

4.
《中国蜂业》2016,(8):56-57
<正>"追花采蜜"是意蜂饲养夺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长途转地放蜂比较普遍,我区不少蜂农到云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等地放蜂,后来由于运输成本的不断提高,部分长途转地蜂场逐步改为区内或区内结合邻省进行小转地饲养。近年来,随着鲜活绿色通道惠及蜜蜂后,转地放蜂运输成本有所下降,长途转地蜂场数量又有所恢复,但受租车运蜂难,饲养人员老龄化、年轻人嫌辛苦等因素影响,长途转地放蜂发展也受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有蜂群600余万群,其中约有半数以上采用转地或小转地的饲养方式。为了追花夺蜜,求得高产,往返运输一年中多达8~9次之多,主要依靠铁路运输。由于铁路运输很紧张,运蜂常常受阻,加之装卸编组等,耽误时日较多,往往不能及时赶到蜜源场地。而汽车运蜂机动灵活,抗灾害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养蜂靠转地放蜂 ,追花夺蜜取得高产。但近年来运费涨价 ,各地对放蜂人雁过拔毛 ,同时还易受地痞流氓的骚扰 ,转地放蜂风险大。另外 ,转地放蜂太辛苦 ,还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少蜂农寻求定地养蜂模式 ,但定地养蜂突出问题是蜜源不足 ,半年养蜂半年闲 ,还要喂糖 ,因此 ,种植蜜源定地养蜂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 ,再不限种“老三样” ,并在全国推行生态农业 ,而蜜蜂授粉是生态农业组成部分。同时国家对西部大开发也提出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的号召。这一切都为种植蜜源养蜂创造了条件 ,一种新的养蜂…  相似文献   

7.
定地与转地蜂友应互相谅解转地蜂友终年辗转南北,背井离乡,十分辛苦。更令人担忧的是:各种刁难、偷盗、不合理的收费,甚至人蜂安全受到威胁等。定地蜂友应以自己是当地人,熟人、朋友多等的优势来帮助转地蜂友,以控制损失到最小限度,使之能“安居乐业。”当然,转地...  相似文献   

8.
胡元强 《蜜蜂杂志》2004,(10):32-32
载货汽车人货不能混装这是国家为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实施的必要措施。但在养蜂生产过程中,转地放蜂免不了要用汽车运蜂,因蜜蜂是鲜活动物,又具有易飞逃、螫人的习性,因此,必须要由蜂农押运、装卸、管理,以便处理突发事件,保证蜂群和他人安全,而且此项工作其他人难以代劳。我县有蜂群1.6万箱,基本都是转地放养。几乎每年要由本地转江西、湖北,再转向东北方向放蜂采蜜。近十年来,除个别地区,特别是偏僻的地区发生过因运蜂车人蜂混装被罚款外,我们的运蜂车过大小收费站时,为了防止蜂螫人,交通管理工作人员都是让运蜂车…  相似文献   

9.
宛希平 《蜜蜂杂志》2006,26(5):15-15
养蜂如同打仗,一个正确的决策能让您取得大丰收,一个错误的决策或贻误了“战机”就会使您失去机会导致失败,让您辛苦一年白忙一场。因此,把握时机,当机立断成为养蜂人取胜的重要手段。1转地决策每年转地,总要先调查蜜源,并根据历年调查的蜜源开花时间及当年的雨水、干旱等天气因素来决定转地的时间、地点。经过充分的论证后,就要毫不犹豫地按自己的决策去奋斗,太早、太晚都不利于蜂群的繁殖和高产。另外,当蜜源接近尾期,也要毫不犹豫地转向新的蜜源地,不能拖得太晚而影响下一个蜜源。2控产决策刺槐花期短,流蜜涌。应在大流蜜前8天关王,大流…  相似文献   

10.
我的养蜂路     
张为风  张耀健 《蜜蜂杂志》2020,40(10):22-22
笔者出生在养蜂世家,祖父在1930年开始饲养意蜂采荞麦蜜,以后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笔者父亲一直维持家庭养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笔者已二十多岁,看到浙江的养蜂人到我地采洋槐蜜,我也跃跃欲试,希望像他们一样到祖国各地去放蜂采蜜。虽然父亲当时已年近60岁,但非常支持我这个决定。1979年,我们灵寿县的养蜂人一起拼车到广东省乐昌县坪石镇开始春繁,从此我们走上了大转地放蜂的道路。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蜜粉源植物,使养蜂人如鱼得水,也很有自豪感。在十多年的大转地放蜂生活中,我的养蜂技术在不断提高,同时也经历了养蜂人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1.
收集37、41、59和63周龄的罗斯肉鸡种蛋,在18℃、75RH的环境下保存1~2天,然后进行人工孵化。在孵化期3~11天内分别以每天24、48、96次进行转蛋,其余1~2天和12~18天以每天24次转蛋。实验结果表明:37和41周龄肉鸡种蛋的孵化率显著高于59和63周龄肉鸡的种蛋,这主要是由于59和63周龄肉鸡的种蛋在孵化中有较高的早期胚胎死亡率;每天转蛋96次的种蛋孵化率显著高于每天转蛋24或48次,这主要是由于转蛋次数的增加可降低孵化后期胚胎死亡率;种蛋品质与影响种蛋孵化率或死胚率的转蛋次数间没有显著互作。  相似文献   

12.
正(续上期)从1981年开始,虎林县养蜂生产的发展热火朝天,东北黑蜂保护区的监察管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我在乡下到处跑,在深山老林里到处转。路途远,交通不便,在大山里跑蜂场都是走着去,工作起来非常困难。我把这些实际困难向上级反映,省农业局的主管领导杨俊伍处长,非常了解基层工作的辛苦,  相似文献   

13.
<正>(续上期)养蜂这个职业就像游牧的牧民,转地放蜂就等于过上了流浪生活。在虎林,每年的4月中下旬就要转地进深山里繁殖蜂群,准备采椴树蜜。在山里要呆到7月下旬,大约90 d,椴树蜜生产结束后才能下山。从山里的椴树蜜场地撤下来,还要去秋蜜场地。在秋蜜场地要呆到8月底或9月初,再转地回到我们蜂场所在地——虎头小西山,这才算结束一年当中在外放蜂的生活。在虎林放蜂主要是县内小转地,距离一般都在100~200 km范围。那时候带着蜂群追花夺蜜,住的  相似文献   

14.
<正>本人业余养蜂,退休后饲养中蜂80群,常年在湘南小转地放蜂,虽然辛苦却自得其乐。但养中蜂有三怕:怕意蜂盗袭,怕中蜂囊状幼虫病,怕巢虫危害。2009年、2011年,我的蜂场两次遭到意蜂盗袭,损失惨重。于是我冥思苦想,研制防盗器。我的设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盗蜂阻挡在蜂箱巢门之外;一是把盗蜂"侦察兵"诱进一个小空间"拘捕"。以杜绝后续来更多的盗蜂。然而,动手制作,谈何容易。有时是设计不合理,做  相似文献   

15.
仔猪白痢病是危害哺乳仔猪最严重和最普遍的一种腸道疾病,一般是从生后三天就有发生,也有少数在双月断乳后发生。在治疗上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对仔猪的发育,生长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在预防此病上到目前来看,尚无一套完整的有效办法。从五五年开始至五六年止,我们在县农场作过一些治疗试验,共治疗十四窝,186头,应用了磺胺呱片、次硝酸(?)、弗尔马林等西药,其结果死亡四十八头,死亡率占百分之三十,其余虽然治愈,但在结束治疗期上一般是一个礼拜以上,在服药次数上也通常在6~24次,由于病期较长,往往治愈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一幢摩天大楼里,森琪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忙碌着,陇二的目光不知道第几次落在了自己身上,森琪若无其事地忙着手头的工作,心却随着这颇有深意的目光或沉或浮. 她的身影就和砣螺一样转个不停,作为一名女职员,尤其是一名华人女职员,森琪清楚地知道这份高薪工作得来有多么不易.  相似文献   

17.
坚持庭院养蜂十五年──同老年养蜂爱好者谈体会辽宁建平县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22400)叶俊(续第5期)一年之中,养蜂人最担心是蜂群越冬,我也是一样。自我养蜂第2年开始,曾先后在越冬期全部死蜂3次、被烧两次,又死又伤的次数则更多,真可谓教训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18.
我父亲从1982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24年,这期间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曾受到蜜蜂的恩惠,也跟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养蜂,父亲经历了不少坎坷,第一次尝试养蜂便以失败告终。那时由于条件有限,加上自身经验不足,秋天该给蜂群治螨也不知道,蜜蜂接连不断死亡,父亲毫无办法,只能眼瞅着蜂群所剩无几,一年的辛苦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第二年春天,他订阅了《蜜蜂杂志》,又买来了由刘中衡编著的《养蜂》一书。由于父亲善于钻研,很快找出了前一次失败的原因,也从中学了不少养蜂知识。他开始了第二次养蜂。功夫不负有心人,蜜蜂很快…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养猪难,只养不杀更难。也有人说养猪产业链的利润从肥猪产出开始,做成大蛋糕之后,根本没有养殖环节的份。养猪期盼利润分配只能参与出栏后的环节。那也就是说利润分配从杀猪卖肉的环节开始,而养猪人貌似站在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境地。没错,仔细想一想,我们养猪人实在有太多的委屈与无奈,我们是最辛苦的人,却是赚钱最少、最不容易的那一部分人。于是我们跟  相似文献   

20.
躺卧行为对奶牛的产奶量、舒适度、福利和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奶牛在一天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躺卧,躺卧是奶牛各项活动中所需时间最长、也是最优先性的行为。本研究在浙江某牧场利用躺卧仪每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反映牛只所处状态,研究发现该牧场奶牛平均躺卧时间为11h,躺卧时间长的牛在30min以上躺卧次数占总次数的51%,躺卧时间短的牛在30min以上躺卧次数占总次数的39%,躺卧时间长的牛有效躺卧次数和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