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祁连山高寒牧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以山地草原、高山草原、高寒草甸草原草原3个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3个类型草地的植被特征、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差异明显,均为高山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甸草原(P<0.05);群落多样性、草本植物高度差异明显,均为山地草原 > 高山草原 > 高寒草甸草原(P<0.05);小灌木平均高度差异明显,为高寒草甸草原 > 高山草原 > 山地草原(P<0.05);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较大,其中以高寒草甸草原最为丰富;pH值变幅较大,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反,即有机质含量越高,则土壤pH值低,反之亦然;全氮含量较高,都为1~2级(> 0.2%);全钾含量居中,山地草原为2级(2.5%~3.0%),高山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为3级(2.0%~2.5%);全磷含量最低,均为3~4级(0.05%~0.10%),全量养分表现出以低磷高氮富钾为特征;速效养分以贫磷为特征;土壤保肥能力较强;各类型草地土壤肥力因子间的相关性各有特点;总体看来,高山草原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群落的生产力也最高,但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低。磷在祁连山高寒牧区很缺乏,建议在进行草原管理和人工饲草种植时补充磷素。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祁连山高寒牧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以山地草原、高山草原、高寒草甸草原草原3个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3个类型草地的植被特征、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差异明显,均为高山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甸草原(P<0.05);群落多样性、草本植物高度差异明显,均为山地草原>高山草原>高寒草甸草原(P<0.05);小灌木平均高度差异明显,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草原(P<0.05);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较大,其中以高寒草甸草原最为丰富;pH值变幅较大,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反,即有机质含量越高,则土壤pH值低,反之亦然;全氮含量较高,都为1~2级(>0.2%);全钾含量居中,山地草原为2级(2.5%~3.0%),高山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为3级(2.0%~2.5%);全磷含量最低,均为3~4级(0.05%~0.10%),全量养分表现出以低磷高氮富钾为特征;速效养分以贫磷为特征;土壤保肥能力较强;各类型草地土壤肥力因子间的相关性各有特点;总体看来,高山草原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群落的生产力也最高,但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低。磷在祁连山高寒牧区很缺乏,建议在进行草原管理和人工饲草种植时补充磷素。  相似文献   

3.
休牧是西藏主要放牧管理和草地保护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自然力的作用使退化草地的植被与土壤得到恢复,维持较高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本研究以西藏中部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研究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权衡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比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休牧6~8年虽一定程度降低了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了植被总生物量,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休牧6~8年提高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权衡值,并促使植物更多地向地上部分生长,且在高寒草甸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另外,休牧和自由放牧对高寒草甸以及高寒草原草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微团聚体、土壤营养元素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发现,休牧对西藏高寒草地的植被恢复尚未产生明显的效果,表现为休牧对群落生物多样性、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对西藏休牧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草地资源分布及植被特征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结合1979-1984年河北省草地调查资料,确定了河北省草地类型、面积、分布及物种组成特征,并对河北省草地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年际变化动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河北省有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山地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沼泽草地等7个草地类型;草地分布分为坝上高原区、山地丘陵区草地及滨海平原区;2)草地产量(干草):暖性灌草丛(5 133.35 kg/hm2)>暖性草丛(4 182.22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 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 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 111.55 kg/hm2)>低地草甸(1 872.44 kg/hm2)>温性草原(1 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产量最高,温性草原产量最低。3)草地植被盖度: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93.97%)>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82.60%)>低地草甸(82.26%)>暖性灌草丛(79.70%)>暖性草丛(76.91%)>温性草甸草原(71.59%)>温性草原(57.63%),山地草甸的植被盖度最大,温性草原的植被盖度最小。4)草地植被高度:暖性草丛(49.25 cm)>暖性灌草丛(34.18 cm)>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28.88 cm)>温性草甸(26.22 cm)>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1.98 cm)>温性草原(19.77 cm)>低地草甸(18.77 cm),暖性草丛草地植被高度最高,低地草甸草地植被高度最低。5)草地植被动态:2006年草地植被基本以正向波动为主,2005和2007年基本以负向波动为主,其中2007年植被负向波动率大于2005年植被负向波动率。按草地类型,暖性草丛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最大,温性草原草地次之,温性草甸草地的年际波动幅度最小,其他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介于暖性草丛类草地、温性草原类草地与低地草甸类草地之间。  相似文献   

5.
以祁连山保护区5个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及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了微量元素对植被特征的解释关系.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草地植被总盖度依次为高寒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荒漠>高寒荒漠,草层高度依次为温性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地上生物量依次为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句>温性荒漠>高寒荒漠;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生物量及比例因草地类型而异;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土壤Mg含量降低,Mn、Zn、Fe、Cu和Mo含量升高,而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的土壤Mg、Mn和Zn含量先升高后降低,Fe、Cu和Mo含量降低;3)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因草地类型而异.RDA分析发现,影响草地植被特征重要性依次为Mg>Zn>Cu>Mn,且Mg对植被特征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土壤微量元素Mg、Zn、Cu和Mn与草地植被关系密切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草地植被状况,尤其土壤Mg含量.  相似文献   

6.
辉河湿地不同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土壤影响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发育、形态和分布,湿地植物又影响土壤中元素的分布与变化。以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对湿地草甸、沼泽草甸、过渡草甸、成熟草甸和盐碱草甸进行植被群落调查,并且对不同草甸的土壤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辉河湿地不同草甸优势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辉河湿地不同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受土壤元素分布特征、水文情势和植物生长特性影响,植被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均为成熟草甸最高,盐碱草甸最低; 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为:成熟草甸<盐碱草甸<湿地草甸<沼泽草甸<过渡草甸;其中,沼泽草甸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高,盐碱草甸最低。不同草甸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变化具有一定影响,湿地草甸土壤因子对其植被的生长也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不同草甸植物群落下同种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过渡草甸对土壤碳、氮、磷的吸收和滞留能力最强。此外,植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铵态氮与植被高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盖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与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铵态氮与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磷对植被多样性、生长和生物量影响较小。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冗余分析(RDA)排序表明,辉河湿地不同草甸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演替,成熟草甸和湿地草甸可能为演替的初始阶段或者是末阶段,而过渡草甸为中间阶段,而且土壤养分受群落演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选取西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3类草地类型的典型样地,于2016年在植被生长季获取0~30cm土层的根系生物质、土壤粒径和养分变化特征,分析不同植被群落根系分配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类植被群落根系生物质分别为14.33、4.54、1.23kg/m2,根系垂直分布呈"T"字形,90%以上的生物质分布在0~20cm土层;根据土壤粒径组成,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土壤可定性为粉质壤土,高寒草原为沙质壤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变化规律与根系分布格局一致;根系分布与土壤粉粒、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且呈现不同拟合曲线。表明根系分布受土壤理化特性的制约,要充分结合根-土关系进行分析,才能更准确地为草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草甸草原是我省重要的草场类型之一,面积2600余万亩,占全省草场总面积的23.%;占全省截畜量的60%。目前,草场生产力低,改良和建设迫在屑睫,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利用机械来改良和建设草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1 草甸草原现状 草甸草原在松嫩草场主要分布在平坦开阔地和滑坡以及江河两岸的二阶地,年降水量为350~450毫米,属半湿润气候区,土壤以黑钙土、风沙土、盐渍化土壤为主。植被主要以多年生根茎禾草—羊草、多年生丛生禾草—贝加尔针茅和线叶菊为主。此外,还有落草、糙隐子草、早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疆昌吉州草地生产力2006~2010年5年监测结果显示:各草地类型植被不同程度退化。植物种类减少,草群结构单一,优势种出现频率很低,一年生和短命植物比例增加,中山带毒害草(醉马草)大量出现;草层高度不同程度下降。除山地草甸外,高寒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层高度下降明显,下降幅度都超过了10%;植被覆盖度降低。除荒漠外高寒草甸、山地草甸、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低地草甸下降明显,下降幅度都超过了10%;草地生产力不同程度下降,在2009~2010年草地生产力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0.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于维持敏感而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年土壤保持总量为1.65×108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168.18 t/hm2;流域土壤保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草甸草原的土壤保持功能最高,农田和典型草原其次,沙地植被和草甸最差;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可见,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保持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助于维持锡林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An assessment of nonequilibrium rangeland dynamics was conducted in the Aru basin, a semiarid site located in the very dry northwest part of the Chang Tang Nature Reserve, Tibet, China. A grazing gradient approach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ivestock grazing intensities on vegetation, providing data to determine if plant–herbivore interaction has been a major structuring force of the plant community and thus to indicate what type of dynamic might apply in the study area.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a highly grazed site and a lightly grazed site in vegetation cover, standing biomass, and Shannon–Wiener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of total, graminoid, forb, and tomtza (Oxytropis glacialis Benth. ex Bunge) functional groups, with the exception that tomtza cover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highly grazed (1.04%) than at the lightly grazed site (0.02%). Grazing intensity alone did not explain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variation in the plant species data.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dominance of nonequilibrium dynamics appears to be the case in the basin, probably one of the least-arid sites in the northwest Chang Tang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us, opportunistic livestock management strategies adapted to variable vegetation production from year to year, rather than the setting of a rigid stocking rate that assumes a stable carrying capacity, is probably the most plausible approach for managing livestock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iodiversity valu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2.
通过2次在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进行土壤采样研究,发现在麋鹿的不同干扰强度下,草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冬季,麋鹿干扰使得有机质含量很低的强干扰样地的土壤容重降低,各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变化范围在1.27~1.40g/cm3;而在春季,麋鹿活动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不明显。在春季,麋鹿活动最为频繁的强干扰样地与其他样地相比植被盖度和地表凋落物量最小,其土壤含水量也最少,各个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12.83~31.53g/100g干土。除个别层次外,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个不同干扰强度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冬季,土壤各个层次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强干扰样地均有升高;而在雨水较多的春季,土壤各个层次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强干扰样地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原始,为白枕鹤提供着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2011年6~7月,对白枕鹤夏季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在夏季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以频率论,依次是觅食54.67%、行走24.67%、警戒8.44%、静栖7.11%、理羽4.78%、其他0.33%。通过数据分析对白枕鹤在不同天气的行为比例进行了对比,阴雨(小雨)和晴天对白枕鹤的行为影响不大。通过对白枕鹤的春夏季各行为对比研究,发现自枕鹤行为也有季节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齐代华  周旭  孙治宇  贺丽  闵鹏  冯图 《草地学报》2014,22(4):728-736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的组成及区系特征,以期为该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并对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做一定的探究。结果表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8科277属904种,温带性质科占总科数的63.63%,温带性质属占总属数的89.17%,表明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对特有属的分析显示,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与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密切联系;与其他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保护区与阿坝漫则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关系最近,与巫溪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关系最远,这说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可能为青藏高原的剧烈隆升,另外,全新世气候变暖以及现代气候影响也可能是造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苏大学 《草地学报》2008,16(2):105-109
开垦草原、过度农垦和撂荒、过度利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沙尘源面积扩大;草原持续超载过牧,滥采滥挖草原的植物资源,无序开发草原矿产资源,人为破坏草原植被,造成草原沙化;超越水土资源承载力,追求高产出的不当农业经营方式,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态建设,造就了新的沙尘源,助长了沙尘暴的暴发。通过采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降低草原和土地利用强度、恢复干旱草原以牧为主的经营方式等措施,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裸露旱作农田、撂荒地等沙尘源面积,从而减少沙尘暴的暴发次数,减轻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放牧密度对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8,自引:11,他引:37  
呼伦贝尔天然草原在不同放牧半径条件下的草原植被演替特征,包括植被组成、群落主要植物的优势度、植被演替度、植被高度、盖度以及生产力与放牧强度的变化关系等。结果分析表明:呼伦贝尔草原放牧密度的差异将导致植被组成中的减少种、增加种与侵入种比例呈有规律改变,特别是随放牧密度的增大,侵入种比例急剧开始升高;同时草原植被中优势种比例下降,而且植被演替度减小,植被生产力下降。应用植被生态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  相似文献   

17.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hold considerable promise for the inventory and monitor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on range‐lands. A significant lack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basic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range vegetation and soils has resulted in a lack of rangeland applications. To us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measuring vegetation and soil changes on rangelands, certain things must be accomplished. First,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scene components must be determined for the various vegetation types. Second, determinations must be made of the appropriate kinds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that should be used for the task. And finally, procedures must be outlined for acquiring the remotely sensed data that will measure changes in the range vegetation and soil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motely sensed data for such monitoring purposes will depend upon the use of various vegetation indices, pixel modelling and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tests. The parameters of interest for range condition must be identified and a means of measuring them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eveloped. The paper describes an approach to the use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to accomplish rangeland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植物区系组成及植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地植被系统分析表明,该草地有维管束植物1354种,隶属108科、468属,分属于15个植物区系,5个生活型及4个水分生态类型,在大兴安岭岭东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而岭西草原植被径向分布分明。上述特征主要是该草地所处地理位置和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对气候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