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水稻上为害较严重的害虫。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品种的更替,杂交稻和迟熟品种的推广,施肥水平提高及气候因素,两种飞虱的种群水平不断提高,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助。研究证实,白背飞虱、褐飞虱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并已明确我国的初始虫源主要来自国外地区。但在各稻区两种稻飞虱在早、(中)晚稻上主害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  相似文献   

3.
褐稻虱寄生菌——虫霉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经分离鉴定,已发现引起褐稻虱死亡的病原微生物多达20余种,其中以虫霉菌(Entomophthora delphacisHori)最重要。褐稻虱虫霉菌在我国南方稻区分布很广,特别是临近晚稻收获时期,如遇阴雨天气,在田间常见到数量很多的褐稻虱被此菌寄主,有的地方寄生率高达70~80%。近几年来,我们对该菌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与观察,现将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摸清稻飞虱在滇西南的越冬情况,云南临沧市各县(区)植保植检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飞虱越冬调查。根据2015—2019年越冬调查数据,表明在不同类型田均能查到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成、若虫,卵未查到,越冬虫源的主要寄主为再生稻。在本地越冬的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虫量较大、褐飞虱次之,灰飞虱虫量低;不同越冬时段之间,白背飞虱虫量12月最高、1—2月逐渐下降,褐飞虱虫量12月较低、1—2月有所上升;不同年度间,白背飞虱越冬虫量呈上升趋势,褐飞虱越冬虫量除2016—2017冬季较高外,其余年度均较低。经初步分析,本地越冬虫源面积较小、虫量较低,对来年春季初始虫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褐飞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由于我国初迁虫源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水稻种植结构和栽培水平发生重大变化及长江中下游主产稻区耕作制度变化,使得褐飞虱猖獗发生。在我国褐飞虱年发生为害面积均在1333.33万hm2次以上。多年来因滥用吡虫啉,造成抗药性上升,主治药剂防治失效。江苏克胜集团最新研制开发的25%吡蚜酮悬浮剂,为验证该药剂对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进一步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稻虱缨小蜂寄主范围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报道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稻田及其附近的寄主范围。该蜂除寄生于褐稻虱卵外,还寄生于白背飞虱、灰飞虱、稗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黑边黄脊飞虱、黑面黄脊飞虱等的卵中。这些飞虱种类成为稻虱缨小蜂的过渡寄主及越冬寄主。当缺乏褐稻虱时,稻虱缨小蜂赖以生存繁衍,有利于其在田间的繁殖和保存一定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7.
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陈其志褐飞虱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中、晚稻上造成严重为害。“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8·5”应急计划项目,现将我省褐飞虱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研...  相似文献   

8.
杀虫剂诱导褐飞虱再猖獗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虫剂诱导褐飞虱再猖獗的原因分析陈建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杭州310021)褐飞虱NilaparvataIugenisStal是我国及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之一。目前,在褐飞虱的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仍然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不少稻区由...  相似文献   

9.
苏北沿海稻区褐飞虱的防治沈田辉沈书龙姜春义(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224100)王书林宗汝宏(刘庄小海农技站我市属苏北沿海,常年种植水稻20万亩。近年来,由于异地虫源迁入量大,加之夏凉秋暖,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新技术的推广,致使褐飞虱的发生明显回升。1991...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和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Horuath 为我国稻区的重要害虫,常年混合发生。从田间调查的情况看,两种飞虱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分布和产卵行为等皆有一定的差异,尤其表现在稻株上的垂直分布。为探讨它们在水稻上的垂直分布和相互关系,为稻飞虱田间虫量调查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1990年在浙江农科院养虫室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1.品种和虫源:供试品种为处于分蘖期的粳稻秀水48,试验时稻株的平均高度为46cm,地面到心叶基部的平均高度为15cm。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皆于当年7月采自浙江龙游田间,饲养一代后供试验用。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是东南亚、东亚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栽培丰产的抗虫水稻品种是防治该虫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由于作物抗虫性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寄主与昆虫相互作用的表现,不同环境条件对作物抗虫性有影响。本文从气候因素、土壤肥力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抗虫品种和褐飞虱及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等几方面概述了环境因素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沿江稻区褐飞虱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05年~2010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总结出了近年来沿江稻区褐稻虱迁入期提前、峰次多,以及短翅成虫始见早、后期补充迁入量大的发生特点,进而分析得出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繁殖虫源量大、暖秋气候及生育期延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据此提出了强化测报、治前控后、综合防治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广西兴安地区单双季稻混作模式下褐飞虱发生规律,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早、中、晚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 4.8对2011年褐飞虱迁飞高峰进行了迁飞轨迹分析。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褐飞虱发生高峰期与单季中稻生长期吻合,在单季中稻田的发生量最大。2011年广西兴安褐飞虱5—6月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海南稻区以及泰国、越南和老挝中部稻区;7—8月迁入虫源来自广西南部、东南部和广东西部稻区;回迁虫源来自湖南西南部和江西西部;10月从本地迁出的虫群主要迁向广西中部和贵州南部。研究表明,偏南方向的低空急流为褐飞虱的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是迫使稻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汤金仪,胡伯海(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100026)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主要种类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我国主产稻区最重要的害虫。由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具有大区域迁飞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全国各主产...  相似文献   

15.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属同翅目飞虱科,单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现在几乎遍布亚洲水稻种植区。稻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直接刺吸植株液汁,致使稻株枯死,同时被害植株发育也受到抑制,导致水稻穗数减少,成熟度不一,造成大幅度减产。此外,稻褐飞虱还是水稻病毒病草丛短缩病(grassy stunt)和粗糙矮缩病(raggedstunt)的重要传病媒介。矮杆多计,直立草状的品种适于稻褐飞虱的栖息繁殖。高肥栽培技术和全年栽培有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利它素及其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利它素的存在部位、抽提方法以及水稻品种对其蜜露中利它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飞虱的各虫态、蜜露及脱皮壳中均存在能引起稻虱缨小蜂触角搜索行为的接触性利它素;干燥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极显著地低于新鲜和湿润蜜露中的。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醚、甲醇和丙酮均能有效地从褐飞虱若虫和雌成虫中提取利它素。水稻品种能对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测试的6个水稻品种中,取食浙852的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比取食TN1和Nabeshi的褐飞虱蜜露中的高。  相似文献   

17.
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稻区包括桂林地区、桂林市及柳州和梧州两地北部稻区,稻田面积四百多万亩,南部为双季稻区,北部以双季稻为主并有一定面积的中稻,属单双混栽区,由于本稻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褐稻虱、白背飞虱大发生频率高,已成为主要为害区.是水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全国科研协作,探明了褐稻虱、白背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本稻区既承受外地褐稻飞、白背飞虱迁入为害,又是继续迁往长江流域广大稻区的虫源基地,为此,从1983年起,笔者在主持南岭稻区迁飞性害虫科研协作工作的同时,对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在早晚稻的消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迁飞规律都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探明9月回迁峰次比8月份频率高.9月上中旬回迁虫源在晚稻上仍能繁殖一代,对主害代发生量有一定影响.9月底回迁虫源因北部稻区晚稻已基本成熟,营养条件不利,加之,10月上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对稻飞虱生长发育不利,因而,这部分回迁虫源对晚稻为害损失不大,但对南部稻区迟熟品种仍有一定影响.从而对测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有关褐飞虱的越冬问题,湖南农科院1958年曾报道以卵在游草上越冬,以后又提出以卵在千金子、双穗雀稗以及再生稻苗上越冬;程遐年等(1979)报道褐飞虱越冬北限以一月分平均12℃为等温线,在北纬25度以北冬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南稻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和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情况与我国东部稻区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迁飞特点有:贵州东南部迁入期较早,全区迁入虫量大,白背飞虱为春季迁入的优势种;云南境内,从南向北地势逐步抬升,迁入期和主要为害时期亦逐渐推迟,虫种由褐稻虱较多而变成白背飞虱为优势虫种;四川盆地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由东向西推进;主害代的迁入虫源路径多;夏季短、中距离的迁飞频繁,有的年分在中稻上常造成两次主害时期等。发生特点有:常年三省的东、南部地区发生程度重,三省的西、北部地区发生程度轻;近期迁入虫量是中稻或晚稻上主害代的主要虫源;虫量相应集中,加重为害程度;另方面天敌种类多,数量较大,对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述迁飞和发生特点可作为拟定西南稻区对两种稻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