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退耕还林是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通过对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巩固达县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就宿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详细概述,分析了该县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分析了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介绍了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以期为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创新管理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生态工程之中,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主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群众之间相互配合,使得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就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创新管理模式,从而让退耕还林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退耕还林的成果以及当前巩固成果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保障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进入巩固成果阶段后,退耕还林的比较效益明显下降,亟待根据当前退耕还林形势,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具体模式,提出了我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退耕还林是国家农林大政方针,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西吉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取得的重大效益进行分析,研究按规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99-9399,9420
通过对河南省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结合河南省退耕还林的特点,提出河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卫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并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为中卫市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宜君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出发,分析了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退耕还林保存率,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对渭北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浙江省各地建设农田林网的生产经验和对农田林网的效益测试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田林网造林典型设计的各种技术要素:造林原则、林带走向、网格大小、树种选择、沿海防风林带和农田林网等造林典型设计图式,为推动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几种退耕还林地土壤固存碳氮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10a和30a的柠条、刺槐、油松及侧柏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氮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比坡耕地,退耕还林10a后,仅侧柏与油松林地各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和密度显著提升。退耕还林30a与10a相比,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增幅表现为侧柏>油松>刺槐>柠条,总体0~60cm土层碳固存速率分别达到1.06、0.71、0.43、0.36mgC·hm-2·a-1;氮固存速率以刺槐最高,达到0.051mgN·hm-·2a-1,其他还林地固存氮速率接近,为0.014~0.026mgN·hm-·2a-1。30a还林有机碳的增加主要来自0~20cm土层,平均贡献达51.9%,而全氮增加除刺槐林地外,主要来自40~60cm土层,平均贡献达42.5%。各还林地C/N仅在0~20cm表层均有显著提高,但有机碳与氮均表现出显著的回归相关性。综上,长期退耕还林地能够固存碳氮,且以侧柏林地提升有机碳库较佳,而刺槐林地提升氮库较好。  相似文献   

13.
互助县寺尔沟流域经过多年治理,形成了山顶林草平衡区、山腰基本农田区、沟底坝库经济区、村庄美化民族文化区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杨(P.Russkii Jabl.)夏季扦插造林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面积扦插造林在我国研究实用较少,美国在营造杨树纸浆工业原材料上,研究应用非常广泛,而夏季大面积扦插造林国内外未见报道.在克拉玛依"林纸一体化"项目上,短期内为了栽植6.67×104hm2(100万亩)纸浆工业原料林,新疆林科院开展了在特殊地区(风大、风多、干旱)全年造林技术研究与示范:2000年秋季造林66.67hm2,2001年春季造林800 hm2,5月下旬至7月上旬用营养钵造林1 333hm2,在6~8月用俄罗斯杨扦插造林368.7hm2,在土壤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扦插造林成活率达73;~90;,效果很好,造林成本低、速度快,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秦岭是我国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区,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选取MODIS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及地表蒸散数据产品,针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以来2001-2013年植被及水热条件发生的变化以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区域平均情况来看,只有NDVI有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耕地区NDVI变化趋势大于林草区域。林草区NDVI、蒸散平均值高于耕地区,而地表温度在耕地区高于林草区。从各像元的空间分布图来看,NDVI、地表温度和蒸散的空间分布都有明显的山体脉络。NDVI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2000m左右开始略微下降。地表温度随高度的升高呈极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海拔每升高100m温度下降0.51℃。蒸散随海拔高度先是增高,在海拔800~1800m变化趋于平缓,随后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NDVI、地表温度和蒸散都在低海拔地区变化明显。2001-2013年秦岭地区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与陕西开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密不可分。在全球增温的背景下,地表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与植被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关系。蒸散的增加趋势与NDVI的上升引起蒸腾作用加大有关,而蒸散的减小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6.
依据我国林业发展的“阶段”理论,从体系建设、标准设立和监督管理三方面,提出要提高营造林质量,必须保证“质为先”的落实,要抓住一个关键———资金,建立三个体系———人员、标准和管理,按照质量监督的规范和要求,做好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营造林工程的监督和稽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不同贮藏年限的柠条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发芽试验测定不同储藏时间的柠条种子发芽率、发芽进度,了解储藏时间对种子的影响,寻求柠条种子的有效贮藏年限,以期为柠条种质资源长期、安全贮藏和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在3年以上的种子的生活力已经很弱,不再适合于播种造林。贮藏时间在4年以上的种子生活力基本消失,不能用于播种造林。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不仅发芽时间缩短,而且发芽率也降低,同时,发芽速度也大大减低。  相似文献   

18.
油松在青海的生态地位及造林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阐述了油松的分布和适生环境,总结了西宁南北山不同油松苗木种类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同时总结了油松的旱作造林和灌溉造林,并总结了油松造林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杨实生苗和青杨截杆扦插,在同等条件下造林,对其成活率、保存率和造林成本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高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高于植苗造林,造林成本低于植苗造林。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方向,2002年至2003年,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20世纪80年代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标准地调查和解析木分析,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云杉混交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5种类型的林木生产力和林木水分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约为8 462 kg/(hm2·a),2 100~3 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的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现实生物量生产潜力标准.其中,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7.22和22.14 kg/(hm2·mm·a),青杨灌木混交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21.14和19.09 kg/(hm2·mm·a).表明上述类型的造林模式是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