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索粳稻在湖南省作晚稻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加快形成"早籼晚粳"的双季稻生产格局,特引进粳稻品种开展适应性研究,以期选择出优质、高产、高抗,适合湘南地区的中晚粳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春优84、晚粳30和晚粳19可选择作为湘南丘陵区晚粳种植品种,产量分别达到558kg/667m2、605kg/667m2和663kg/667m2。  相似文献   

2.
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粳稻则较适于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种植。我国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晚季以及黄河以北一般种植粳稻品种,而我国南方一般种植的是籼稻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也从数量、温饱型转向营养、品质型,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引进品质普遍好于籼稻的粳稻品种,并从中筛选出适合四川眉山市栽培的品种,力求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通过提升品质,来改善农民的膳食结构,同时实现农民经济增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杂交粳稻甬优1538在南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推广种植,为选育适合南方种植的粳稻提供依据。与传统的常规水稻品种相比,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粳稻产量优势更明显。综合考虑,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地区有必要引进粳稻种植,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差异极显著。籼粳杂交稻群体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群体茎蘖数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中等(73.19%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7.93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增高,成熟期仍保持3.8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少,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稻与籼稻总体上产量水平相当,但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少,安全齐穗性有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稳产性和生态安全性。高产粳稻主要是通过增加移栽–抽穗期干重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总颖花量和产量。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生育前中期不同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对总颖花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大穗型(每穗粒数102.3~112.0)和小穗型粳稻(每穗粒数52.0~99.7)干物质优势积累期分别为移栽–穗分化期和穗分化期–抽穗期,与总颖花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09和0.82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穗型粳稻品种移栽–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受穗分化期分蘖数显著影响,而小穗型粳稻品种穗分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由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共同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粳稻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区适宜的双季晚稻品种类型,高产粳稻群体颖花量为33.8×10~3~41.0×10~3 m–2<...  相似文献   

6.
中国栽培稻种亲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履圻  林权 《作物学报》1962,1(3):232-258
本试验选用国内外栽培稻种102个,以品种间杂交子一代(F_1)不实率的高低,研究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试验结果,中国栽培稻种分为秈、粳二类,与习惯上分法一样,但亲缘关系相当复杂,有少数偏近秈稻或粳稻的中间类型。根据试验结果,并参考各方面的研究,作者认为中国秈、粳稻系同一起源,出自中国野生的 O.sativa L.f.spontanea,梗稻可能是由中国南方秈稻演化为光壳一类的陆稻品种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提供的籼、粳稻样品做主成分分析得出: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为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及营养因子.第1个主成分大的品种其垩白多、大,透明度低,粒形短圆;第2个主成分大的品种其子粒长且较细,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对粳稻品种做多元回归分析指出,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对稻米的食味品质影响较大,各项品质指标之间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本试验主要搜集黑龙江省主栽早粳稻品种,测定其主要品质性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其各项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稻类品种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382个栽培稻品种(含早籼、粳稻和陆稻)糙米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栽培稻品种糙米蛋白质含量(N×5.95)变幅为7.01至17.86%,平均值为10.48%;籼型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粳稻;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糙米蛋白质含量有所波动;污水灌溉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品种糙米蛋白质含量与其生育期和粒重呈负相关;高蛋白品种含有的赖氨酸和苏氨酸都较少,两者都是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9份亚洲栽培稻和7份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 POX1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s POX1编码区序列中存在6个变异位点,Tajima's D检验表明符合中性进化规律,所有供试材料可归为六种单倍型。籼稻和粳稻均有优势单倍型,粳稻优势单倍型是H1,籼稻优势单倍型是H3,两个亚种在此位点上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所有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共同享有单倍型H1,不存在明显的分化,Os POX1位点的变异与温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多数香稻(ARO)和AUS型品种具有H1单倍型,偏粳稻;4份O.nivara共享籼稻的优势单倍型H3,而3份O.rufipogon分别独享3个H4、H5、H6单倍型,与栽培稻不同,表明O.nivara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近,而与O.rufipogon较远。进化树分析表明H2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存在显著的差异。各单倍型编码蛋白并不存在差异,表明该基因功能在水稻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各水稻类型的分化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10.
以2006-2007年贵州省粳稻品种(组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滇杂35和对照品种毕粳37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5在贵州山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可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常规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常规粳稻品种指纹图谱、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筛选特异性标记可以为水稻品种的亲本选配、品种鉴定和分类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稻区和东北稻区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进行扩增,通过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标记筛选;分别利用POPGENE 1.32软件和NTSYS 2.10e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并采用UPGMA法聚类,PIC-CAL计算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从400个SSR标记中筛选到190个多态性标记,对67个粳稻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观测等位基因数的变化范围为2~6,平均值2.794 7;Shannon's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77 8~1.391 6,平均值0.520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29 4~0.707 1,平均值为0.294 2。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稻区粳稻品种与东北粳稻品种间、浙江粳稻品种与江苏粳稻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观测等位基因、Shannon's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值较低。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变化范围为0.531 6~0.957 9,可区分开长江中下游稻区粳稻品种和东北粳稻品种。利用筛选出的24个多态性标记用于构建指纹图谱和26个特异性标记用于品种判别。67个品种间多样性较丰富,但各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遗传相似性较近。指纹图谱的构建和特异性标记的筛选,为亲本选配、品种权保护、稻米品质的监督与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湖北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为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示范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全生育期尤其是苗期显著缩短,苗期生长量严重不足,蕾薹期至开花期油菜生长快,春发特性明显;(2)氮肥及种植密度水平对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改善个体素质、增加产量,提高密度可提高群体素质、增加产量;(3)湖北各试点每公顷纯氮用量270 kg、种植密度为45万株及60万株处理的产量均接近或达到2 250 kg hm–2,超湖北平均单产,说明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模式可在湖北双季稻区试验示范;(4)生产实践中,应重视氮肥与密度的双重调节,以肥促长、以密补迟,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17个) 天优998:适宜在广西区中北部、广东省北部、福建省中北部、江西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南部、浙江省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以及在广东省中南部、广西区南部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4.
北方部分粳稻品种遗传关系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8个北方粳稻品种进行了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从70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个用于PCR反应,共扩增出108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9个,多态性条带78个,多态性比率为72.2%,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应用SPSS11.5分析软件对18种供试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个粳稻品种可明显分为4类,其中第1类又可分为2个亚类.比较发现,北方粳稻品种的SRAP分析结果与系谱法基本吻合,表明sRAP可用于北方粳稻品种的类群划分及亲缘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 ,水稻抛秧栽培作为一项省工省力的种植方式深受农民欢迎 ,尤其是连晚茬的抛秧栽培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1)能免去弯腰曲背的拔秧、插秧等艰苦劳动 ,减轻劳动强度 ;(2 )由于抛秧工效比插秧高 ,双季稻地区可以适当缓和双夏的季节矛盾 ;(3)采用塑盘育苗秧田面积可以减少四分之三 ,抛秧的秧本比可达 1∶2 5~ 30 ,秧田利用率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地属双季稻区 ,季节矛盾较为突出 ,连作晚稻的抛秧与早稻相比还存在以下的特点 :a 品种选择范围小 ,目前我地早稻大部分都在 7月 2 0日以后才收割 ,而现行推广的晚粳稻品种的播期都在 6月 15…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沿黄稻区粳稻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久  赵新亮 《种子》2005,24(12):18-20
选用河南省目前推广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6个粳稻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株高和一级枝梗数、穗长与穗粒数呈正相关,穗长与单位面积穗数呈负相关,且均达显著水平;(2)河南省沿黄地区粳型水稻品种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千粒重、结实率、德粒数、单位面积穗数,穗颈长、株高对产量有一定的负作用.选育粳稻品种时,在保证穗数(18万~20万/667 m2)的前提下,尽量选大粒、结实率高、穗粒数多、穗颈长、株高适中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地区花生品种主要性状差异以及为引种工作提供依据,根据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国内审(鉴)定的688个花生品种进行育种方法、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审(鉴)定品种中有85.3%的品种由杂交选育而成,其中,单交占75.1%,单交是国内花生品种选育的主要杂交方式。不同省份品种在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株高、侧枝长、单株分枝数、单株果枝数极差分别为17.2 cm、18.1 cm、2.7个和2.2个;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极差分别为41.46 g、18.36 g和8.46%;果仁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极差为4.08%和3.77%;产量极差1107.45 kg/hm2。南方花生区品种单株分枝数和果枝数较少,黄河流域花生区品种百果重和百仁重较高,长江流域花生区品种脂肪含量较高,南方花生区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直播稻出苗难的问题是制约直播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胚轴的长度与直播稻大田出苗率和出苗质量密切相关。利用控制中胚轴伸长的基因培育长中胚轴品种是提高水稻直播稻出苗率和出苗质量的重要策略。为了挖掘长中胚轴水稻品种资源和鉴定控制中胚轴长度的基因,本研究以来源广泛的203份水稻核心种质为研究材料,评价了不同类型品种芽期中胚轴长度表型变异,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GWAS)定位了控制中胚轴长度的QTL,并预测相关候选基因。结果表明,不同亚群材料中胚轴长度表型变异丰富,6个亚群平均长度为AUS稻(AUS)>温带粳稻(TEJ)>中间型(ADMIX)>籼稻(IND)>热带粳稻(TRJ)>香稻(AROMATIC)。GWAS分析定位了21个中胚轴长度相关QTL,共48个显著关联的SNP(P<0.001),分别位于第1、2、3、4、5、6和10染色体上。预测获得其中5个QTL区间的6个候选基因,编码松弛细胞壁、细胞伸长因子、生长素诱导等蛋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水稻中胚轴长度调控基因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  相似文献   

20.
程式华  朱德峰 《种子》1990,(3):15-19
运用CSMP语言的动态模拟模型LID对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华矮837、竹系26和早籼中熟组品种中8349、广陆矮4号4个品种在南方稻区13个点的生育期和产量作了定量模拟。通过修正早籼品种的一些特性参数,能较准确地模拟出各品种在南方稻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生育期与产量表现。4个品种的开花期模拟值与实际观察值的平均误差为2.6~3.1天,从开花至成熟天数的模拟值与观察值的平均误差为1.4~2.1天,产量的平均误差为0.5~0.7吨/公顷,以各点总平均值来看,以华矮837的模拟产量与观察产量的吻合性最好(-0.02吨/公顷),中8349和竹系26次之(-0.05吨/公顷,0.06吨/公顷)。广陆矮4号的观察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品种,但其模拟产量显著高于其观察产量且与其他3个品种的模拟产量无显著差异(0.05水平)。本研究为利用模拟指导品种多点试验和进一步连接水、肥、病、虫等以建立较完善的模拟模型,为确定品种的最适种植区域优化栽培措施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