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专家简介艾绍英,1997年毕业于原西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农田土壤改良与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研发工作。现任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化肥污染治理专家、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广东省土壤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承担完成了广东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技术支撑任务,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养分的丰缺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自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30年以来,全国各地大多以此次普查结果为基础指导农业生产,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施肥、耕作管理水平的变化,耕地土壤营养元素也随之变化.伊宁市十分重视土壤养分普查工作,续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后,又于1991年和2001年以条田为单位分别开展了两次耕地土壤养分普查.2009-2010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两年间,又测试土壤样品1858个,测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等五个项目,全面完成了伊宁市八乡一镇一场21万(667m2)的耕地养分普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水是农业的命脉。可以说我国的农业生产是以土为本,以肥为魂,以水为灵。目前,我国耕地总面积18.26亿亩,其中,中低产田近1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2005年至2009年,我国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共采集了1300多万个土壤样本,得到了8177万个数据,通过数据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耕地土壤状况。我国耕地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耕地土壤状况好坏参半。分析数据表明,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相比,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锰、锌、铜、铁的障碍面积下降,而有机质极缺乏土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内在要素,分析耕地土壤在生产利用中养分的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用地养地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山州于1979-1986年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形成了《文山州土壤》和文山州土壤分布图及土壤养分单项图件,初步查清了全州8个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5.
<正>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上,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为重点的熟化生土、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应用,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新增耕地达到可供耕种的地力水平,土壤严重酸化等有障碍因子的耕地得到明显改善。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养分的丰缺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随着人们长期的耕种,耕地土壤养分又不断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市十分重视土壤养分普查工作,1981、1991和2001年分别开展了耕地土壤养分普查及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条田为单位取混合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六个项目,三次土壤养分普查的结果,反映了我市农田耕地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施肥的措施,保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为摸清耕地质量现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从2008年开始,四川省启动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资料、土壤监测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以3S高新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耕地地力状况调查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自1982年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后,昭苏县土壤肥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耕地土壤养分进行普查,了解尼勒克县耕地农田养分现状和分布规律,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科学依据,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该县13个乡镇(场)耕地按要求采集农化样,对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5年,重庆市潼南区一、二等地面积有221.646 k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0%,三、四、五等地面积有517.861 k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0%,耕地质量状况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1.土壤p H值有所改善;2.耕层有机质含量呈略升趋势;3.耕层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提出应对措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耕制改革;有机无机肥结合,减少化肥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变农民传统施肥习惯;搞好污染治理工作,确保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严格实施耕地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完善监测机制;大力宣传,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养分的丰缺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自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20多年来,全国各地以此次普查结果为基础指导农业生产,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施肥、耕作管理水平的变化,耕地土壤营养元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006年新源县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经过几年土样采集分析和作物肥效试验,准确掌握了新源县土壤肥力状况和主要农作物养分利用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土壤施肥方案,并推广应用到大田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凉城县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及培肥地力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凉城县耕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是继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发展,急需查清耕地生产能力和耕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采样、测试、分析、评价,准确掌握全县耕地地力状况,为今后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施肥,无公害农  相似文献   

12.
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资料,调查潜山市耕地的立地条件和生产管理情况,分析养分、土壤物理状况等,指出潜山市耕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耕地地力建设与利用改良对策。该研究为全面提高潜山市农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为各级农业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改良并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科学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种植业地膜覆盖残留、化肥农药过度施用等导致了土壤与农田小气候的环境污染,开展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对了解掌握污染源实况,达到化肥减量、农药施用零增长,有效地控制种植业污染源,保护耕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武宣县种植业污染源数据,解析武宣县种植业污染源原因和危害程度,提出加强防控种植业污染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当前肥料施用上的重化肥、轻有机肥,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等问题。农业部在2005年初提出要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科技人户工程的第一大技术在全国推广,并将该项技术的推广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之一,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资源浪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温岭市作为浙江省首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重点县(市),根据省、市部署和要求.以采集土壤样品化验和标准农田普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依据。以科技人户及办方示范为抓手,以建立组织为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5.
铜陵矿区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详细了解铜陵矿区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重金属在铜陵农产品中的累积状况,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铜陵矿区与农田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分布,从矿区土壤、农田土壤和农产品3方面阐述其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对铜陵土壤的重金属元素普查和农田修复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上,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为重点的熟化生土、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应用,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新增耕地达到可供耕种的地力水平,土壤严重酸化等有障碍因子的耕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分析了通化市现有耕地的情况,研究了通化市气候特点、耕地质量、区域分布、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及特点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了通化市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和利用途径,根据通化市‘“九五”农业生产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农田改造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水资源、耕地资源紧缺,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农村生活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继续向农业地区转移;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状况还在发展.为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发展节水农业,控制农业自身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区域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以湖南省祁阳县为例,探讨了南方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剖面含量分布,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1980年)的土壤养分状况相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土有机质、全氟、碱解氮及速效磷平均含量高于旱地,而速效钾含量低于旱地土壤.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水稻土和旱地的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明显增加,水稻土的增加幅度要高于旱地土壤;而速效钾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稻土下降程度小于旱地.水稻土各剖面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远高于旱地土层,各土层全磷含量略高于旱地,而全钾含量则略低于旱地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施肥水平与施肥结构、耕作制度、田间管理等可能是造成研究区域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巴彦淖尔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掌握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现状.目前耕地的养分状况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有了大幅度提高,速效钾舍量有所降低,为及时指导当地科学合理施肥、逐步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