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主要气候因子对元宝枫秋叶着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分别从光照、温度和降雨量三个方面研究分析气候因子对元宝枫秋叶变色的影响,对元宝枫秋叶着色的生态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元宝枫的栽培和科学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对元宝枫秋叶着色生态机制的探讨,在山西农业大学林业试验站布置了三项试验,其中光照试验选用黑色塑料遮阳网对元宝枫树冠部分进行遮光处理,降雨量和温度对元宝枫秋叶着色的影响试验采用大田观测统计方法。降雨和温度资料来自当地的气象部门。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是影响元宝枫秋叶着色的重要指标,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元宝枫叶片内的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的积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元宝枫叶片中的花色素苷含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全光照处理条件下的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光强处理。其中35%光强处理条件下花色素苷含量明显降低,与前三种光强处理形成鲜明的对照。降雨量较高的年份和地区有利于元宝枫秋叶的着色,尤其对秋叶着色的色相和色泽表现有明显的影响。当温度低于植物的生理温度下限时,植物的生命活动将趋于停止。秋叶着色是元宝枫生命体对恶劣环境条件的保护性反应,低于5oC的持续低温很可能是导致元宝枫秋叶着色的主导因素,较高的昼夜温差则为糖分的积累提供了条件,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红叶植物因其鲜艳的叶色吸引人们特殊关注,然而就其叶色特点及相关影响因子还没有详细的阐述。文章从叶片特点及相关影响因子2 个方面对国内外红叶植物的研究概况作了归纳总结:叶片特点包括组织结构、光合特性、色素组成及其合成过程的相关酶4 个方面;相关影响因子包括光照、土壤、温度、季节等。目前对红叶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片的组织结构、光合特性、花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等方面,对基因表达和调控方面的研究很少。今后应加强寻找很多环境因素对红叶植物呈色表现的影响,育种工作者可逐步开展基因表达及调控对叶色的影响,以便于扩大红叶植物的适种范围。  相似文献   

3.
红叶植物因其鲜艳的叶色吸引人们特殊关注,然而就其叶色特点及相关影响因子还没有详细的阐述。文章从叶片特点及相关影响因子2个方面对国内外红叶植物的研究概况作了归纳总结:叶片特点包括组织结构、光合特性、色素组成及其合成过程的相关酶4个方面;相关影响因子包括光照、土壤、温度、季节等。目前对红叶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片的组织结构、光合特性、花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等方面,对基因表达和调控方面的研究很少。今后应加强寻找很多环境因素对红叶植物呈色表现的影响,育种工作者可逐步开展基因表达及调控对叶色的影响,以便于扩大红叶植物的适种范围。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光照胁迫对滇黄精根茎多糖含量及代谢酶相关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滇黄精为试材,利用遮阳网形成不同的光照梯度种植滇黄精。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滇黄精根茎多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中性转化酶NI,蔗糖酸性转化酶AI,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光照胁迫对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在20%透光率光照条件NI和AI活性最高,100%透光率强光照下SS、SPS和UGP活性最高。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SS、SPS与UGP活性升高,NI和AI活性降低。通过光照强度与5种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光照强度与SS活性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光照能影响蔗糖代谢酶的活性,适度的光照强度有利于滇黄精根茎多糖的积累,合理调控光照强度对滇黄精多糖的积累和提高滇黄精药材的质量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可为滇黄精拟境栽培和仿野生栽培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葡萄浆果的颜色是由花色素苷的量来决定的,UFGT控制花色素苷的合成,Myb相关基因通过时空表达调节UFGT,从而使花色素苷在葡萄发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表达.不同葡萄品种调节花色素苷的合成的强度和模式的差异造成了有色葡萄品种的果皮有多种颜色,白色葡萄品种果皮是由于没有花色素苷的合成.Myb相关基因家族主要有八个成员,其中MybA的三个种类VlmybA1-1,VlmybA1-2和VlmybA2以及MybB的两个种类VlmybB1-1和VlmybB1-2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外界光环境的变化为研究植物开花时间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蓝光能够促进成花转变,植物主要通过隐花色素感受外界蓝光信号从而触发光反应。植物体隐花色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控泛素化连接酶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esis 1(COP1)和CRY-interacting b HLH1(CIB1)蛋白的活性来实现对光诱导基因的表达调控,从而控制植物的成花转变。本文通过追踪国内外关于隐花色素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的研究人员已经从10余个物种中分离到了隐花色素的同源基因,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隐花色素基因主要由N端的PHR结构域和C端的CCT结构域组成,通过调节光周期途径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隐花色素主要通过3条信号传导途径实现对光周期途径的调控。这些关于隐花色素基因家族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互作关系,并通过转基因技术调节植物开花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微氧处理对干红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微氧处理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分析了单宁、花色素苷、盐酸指数、明胶指数和 PVP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微氧处理可以促进游离态花色素苷向结合态转化,促进单宁聚合 等;相关分析表明单宁、盐酸指数、明胶指数间两两相关,游离花色素苷与其他指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隐花色素又称蓝光/紫外光A受体,是调控植物光形态发育以及动植物生物钟的一类光裂解酶。隐花色素最早在拟南芥中发现,后来广泛地发现于其他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拟南芥隐花色素CRY1(Cryptochrome1)和CRY2(Cryptochrome2)作为植物感受外界光信号的光受体,主要参与调控了植物光形态建成和光周期开花过程。目前对于拟南芥隐花色素的遗传学功能、光化学特性及其相关蓝光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最近,随着隐花色素光敏原初反应相关分子机制的解析,如:CRY2蓝光特异的二聚化和磷酸化等,为最终揭示蓝光信号传递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借此有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解析隐花色素调控植物生物钟等重要生物进程的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设施果蔬栽培的小气候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蔬栽培设施内的光照、温度、水分和气体等环境因子,是各种果蔬作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设施内小气候具有其自身特点。研究分析发现,设施内的光照强度较弱,光照分布不均匀,由南向北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气温地温均高于外界;相对湿度一般比露地高;另外,设施内CO2浓度低。针对设施内独特的小气候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四季秋海棠BsRbohD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异源表达四季秋海棠BsRbohD基因的‘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为材料,通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活性氧(ROS)水平、花色素苷含量及相关合成基因表达的变化来分析BsRbohD基因与花色素苷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四季秋海棠BsRbohD基因异源转入拟南芥后可正常表达。在对照条件下,两个过表达株系OE1、OE2的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虽然略高于野生型,但Fv/Fm、花色苷含量和相关结构基因没有显著差异;高光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BsRbohD在OE1和OE2中显著表达,使得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显著增加;之后,花色素苷的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响应高光而显著上调的时间显著提前、上调幅度也较野生型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四季秋海棠Bs...  相似文献   

11.
彩叶植物叶色表达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彩叶植物因其独特的叶色表达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备受关注,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影响彩叶植物叶色表达的主要物质花青苷及其合成相关酶、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园林树种叶色改良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阐述花青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机制,了解影响花青素合成的各类因子及其互作方式,本文归纳了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内部因子和外部因素,总结了光、温度、糖类和激素等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环境因素。围绕花青素的合成通路,就通路中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转录因子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研究得出在植物中,各类外部因素和内在因子,通过主要的转录因子调控结构基因,影响花青素在植物体内合成与积累,维持植物体内花青素的动态平衡,这种调节机制既包括正向调控也包括负向调控。指出花青素的代谢途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的功能将被验证并被应用到观赏植物性状的基因工程改良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燚  高飞  金韬  郑丽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101-105
为了探明温度对植物花色呈色的影响,归纳了温度在植物花青素苷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温度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分析了温度对植物花青素苷生理代谢、稳定性及关键色素酶活性的影响。认为温度在花青素苷的合成途径中以对关键色素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指出花青素苷合成过程受多重因子影响,要探明植物呈色机制还应综合大量单因子及多因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雄性不育在植物中普遍存在,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已广泛从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植物雄性不育进行了研究。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相应研究技术不断发展,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中,为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解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认为植物雄性不育与一些蛋白质的表达上调、下降、缺失或者一些蛋白的新增表达有关,这些蛋白质分别参与了代谢、转录、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淀粉合成、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并指出了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上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等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等植物花色苷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系统地从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等外部因素,及生长发育阶段、植物生长物质等内部因素两方面综述了调控高等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因素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外、内部作用因子的综合性包括作用的协调性与机理的一致性。最后,提出了高等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调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利用各种因子人工调控花色苷合成以提高果实营养价值、花卉观赏价值及植物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
高等植物蔗糖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蔗糖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能量载体,也是人类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近些年人们在蔗糖代谢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主要针对近些年高等植物蔗糖的合成、转运和降解等代谢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能为今后利用生物工程手段提高植物体内的蔗糖含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光诱导花青素合成的信号转导过程,以绿豆下胚轴为材料,借助生理学方法、组织学方法和分光光度法,测量了光对花青素合成的效应、光诱导花青素合成的部位及一氧化氮(NO)、过氧化氢(H2O2)在光诱导花青素合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光诱导了花青素合成,花青素含量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加;花青素的合成部位为表皮下薄壁细胞;≥10 mmol/LNO合酶抑制剂L-NAME、≥300μmol/L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2WO4、≥300μmol/LNO清除剂血红蛋白(Hb)、≥3μmol/LH2O2产生酶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10 mmol/LH2O2清除剂抗坏血酸(Vc)、≥200 units/mLH2O2清除酶过氧化氢酶(CAT)均显著抑制光诱导花青素合成,表明NO和H2O2作为中间信号分子参与光诱导的花青素合成。  相似文献   

18.
弱光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但由于设施环境对光照的限制,温室内往往产生弱光逆境,因此园艺植物弱光胁迫已成为育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综述了弱光环境下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生理生化活性对逆境的响应,归纳出各项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表明,弱光胁迫下植物的叶绿体结构、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内源激素含量等是适应弱光逆境的关键因素。在此期间多项耐弱光机理的研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但在植物的生长周期、地域及品种间的差异方面还无详细的论述。今后应当进一步探索植物的生长规律,尤其在弱光环境下的其他胁迫以及弱光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提高品种抗性及更多耐弱光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深入了解植物体对硫素的吸收方式及转运机制,归纳了近年来关于硫素对植物的重要性、植物缺硫的症状、植物对硫吸收和转运的机理,着重分析了硫酸盐的转运机制,硫酸盐进入植物体内经过活化、还原和半胱氨酸的合成过程,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硫酸盐在植物体内部的变化、各种存在形式的利用机制,指出该领域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侧重点,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level of host plant resistance can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the repeatability of tests to measure host 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 pest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of a susceptible and a partially resistant cultivar of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were determined throughout the year. Thrips damage, reproduction and adult female survival were determined on excised leaves in Petri dishes under uniform conditions. Strong seasonal fluctu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n leaves from plants grown in winter, damage, reproduction, and survival were higher than on leaves from plants grown in summer. Clear differences in resistanc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susceptible and the partially resistant cultivar on leaves from plants grown in winter, while differences disappeared in summer. Damage on both cultivars and survival on the susceptible cultivar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daily solar radiation during plant growth, suggesting that the level of resistance depends on light intensity during plant growth. This was confirmed in an experiment carried out in summertime with shaded and unshaded plants. Leaves from control plants, grown under high light intensity had a higher level of resistance than leaves from shaded plants grown under reduced light intensity. There were clear differences in resistance between the cultivars under shaded conditions (low light intensity), but not under unshaded control conditions (high light intensit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