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双季稻双机插吨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农业成本、加快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笔者阐述了双季稻双机插的主要优势和主要技术措施,并分析了双季稻双机插的不足和主要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4.
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鄂玉 14号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公顷 5 2 5万株左右 ;追施纯氮量为每公顷 2 0 7 0~ 2 76 0kg ;适宜追肥方法为 5~ 6叶期追苗肥 (占总追肥量 4 0 % )、11~ 12叶期追穗肥 (占总追肥量60 % ) ,底肥每公顷施芝麻饼 3 0 0kg ,过磷酸钙 4 5 0kg ,氯化钾 2 2 5kg左右 ;适宜播种期为 4月上旬  相似文献   

5.
<正>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哈达岭余脉,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适于一季作物生长。全县玉米中低产田占50%,增产潜力很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可通过技术集成和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建设成高产优质高效吨粮田玉米示范基地,具体措施如下:1.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抗、耐密、安全成熟并适用于机械化收割的品种。2.种植密度公顷保苗5万株到7万株,种植时不可擅自加大或者缩小密度,要严格按照品种介绍说明操作。3.地块选择选择在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地和耕作层在25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稻鄱优364和K优117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水稻产量先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早稻鄱优364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84 kg·hm-2,晚稻K优117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28 kg·hm-2。根据当年水稻价格、投肥成本,拟合出水稻纯增收入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曲线,即早稻为 y=-0219 7x2+75787x+2 9547;晚稻为 y=-0167x2+7107x+5 2028。由此得出双季早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173 kg·hm-2, 双季晚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213 kg·hm-2。增施氮肥可提高稻谷的吸氮量,但双季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氮肥回收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状。根据双季稻高产、高效并适当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则,确定了双季水稻最佳施氮量范围。  相似文献   

7.
在2010年试验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从施氮量、施氮方式、栽插密度方面研究晋稻8号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8个处理中,施氮量210 kg/hm2、栽插密度22.8万穴/hm2、施氮方式不同的2个处理产量排前2位。基肥、蘖肥、穗肥按3∶3∶4的施氮比例更适合晋稻8号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在施氮量、施氮方式相同时,产量及穗粒性状都是栽插密度22.8万穴/hm2的处理表现好,表明该密度适合晋稻8号栽培。施氮量21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按3∶3∶4的施氮比例,栽插密度22.8万穴/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其在有效穗、成穗率、结实率、千粒质量上表现较突出,是3个因素的最佳组合,适合在晋稻8号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程晓丽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231-232
从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田管、综合防控等方面阐述了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机插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徐稻3号的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徐稻3号产量高、品质良、抗病性强.在东海地区施N量以264.00-285.75kg/hm2为宜,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4.5或6.0:4.0;栽插密度以74.25~99.00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武昌县过去基本上是一季中熟稻区。1956年,随着合作化的大发展,同时推行水稻改制,双季稻由1955年的16,195亩扩大到91,432亩,亩产稻谷698斤,比中稻多收179斤,增产34.5%。今年(1957),双季稻更扩大到101,110亩,占水田面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以早稻优Ⅰ54、晚稻博优938为材料,在钦州市进行水稻无纺布(蛇皮袋)育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无纺布(蛇皮袋)育秧抛栽具有省种、省工、免用秧盘的优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早稻每公顷产量比对照(塑盘育秧)增产399kg,增长8.3%;晚稻每公顷产量比对照增产489kg,增长7.8%,比迟播10d的塑盘育秧抛栽增产699kg,增长11.6%。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无纺布(蛇皮袋)育秧大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秧苗素质,在假茎高、假茎宽、单株根数和秧苗分蘖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特别是秧苗分蘖率,优势更加明显,抛后分蘖早、分蘖多、够苗早。由于无纺布(蛇皮袋)育秧可以适当提早播种,对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对晚稻培育适龄老壮秧、抢季节、避免“寒露风”危害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的抛栽密度对无盘旱育免耕抛栽稻产量的影响对比试验,表明:不同的抛栽密度对无盘旱育免耕抛栽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稻抛秧密度为2.0万丛/667m2时,其经济性状指标与产量最高;晚稻在低肥管理下抛秧密度以2.42万丛/667m2,高肥管理下抛栽密度以1.98万丛/667m2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屏南县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推广过程中总结出单季中稻高产创建集成栽培技术,包括品种、育秧、移栽、灌溉、施肥、病虫草防治、收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博优122连片免耕抛秧示范及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晚造,在广西浦北县小江镇长圹村进行博优122连片免耕抛秧高产创建栽培示范,项目采用适时早播种,科学杀灭稻桩、杂草,抛适龄小苗矮壮秧,合理密植,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科学管水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博优122加权平均产量达9.03t/hm^2。  相似文献   

15.
氮磷肥对复播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不同氮磷肥处理对复播青贮玉米产量及其饲用品质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产条件下,拔节期施氮肥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饲用品质,而施磷肥的效果不明显。拔节期施纯氮90kg·hm-2青贮玉米达到最高产量54972kg·hm-2,再增施氮肥量仅提高其品质;大口期施氮肥明显提高其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16.
稻草还田与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草不还田、0.5倍、1.0倍、1.5倍、2倍还田5个处理,N0(不施入尿素)、N1(150 kg·hm~(-2))、N2(300 kg·hm~(-2))3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时期水稻氮素吸收情况、氮素积累量、氮素分配率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分蘖期稻草还田量增加抑制水稻氮素吸收及积累,抑制作用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幼穗分化期稻草还田促进水稻地下部分氮素吸收,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5倍还田处理氮素积累量达最高值;收获期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氮素均向籽粒部分转移,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情况下水稻分蘖及有效分蘖提升,N1施肥水平下1.0倍还田处理产量达最高值,N2施肥水平下0.5倍还田处理达最高值,稻草还田不配施氮肥或配施氮肥情况下稻草还田过量均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超级杂交稻‘甬优12’产量与施肥量关系,揭示其单季稻超高产栽培需肥规律,提升整体施肥技术水平,在统一栽培技术措施下测土配方施肥,跟踪调查2012—2013年12个示范方不同施肥组合及施肥量,以专家组实割实收考查产量的方法,对单季稻‘甬优12’施肥量与产量关系及超高产栽培施肥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的情况下,单季晚稻‘甬优12’产量(Y)随施肥量(有机肥F和N、P、K)增加而递升且呈幂次函数(近似线性)递升,其关系模型为:Y=0.00003F2-0.2963F+11302(Y=0.2301F+9258),Y=0.0504N2+24.566N+1953(Y=51.243N-1543),Y=0.0361P2+26.596P+8707(Y=34.143P+8358),Y=0.0208K2+7.4996K+8499(Y=17.793K+7306)。由此提出,11000~12000 kg/hm2目标产量为投入农家有机肥8000~12000 kg/hm2、纯N量245~265 kg/hm2、P2O5量75~105 kg/hm2、K2O量210~265 kg/hm2,N:P:K比例1.00:0.35:0.93;目标产量15000 kg/hm2为投入农家有机肥15000~20000 kg/hm2、纯N量320 kg/hm2、P2O5量190 kg/hm2、K2O量410 kg/hm2,N:P:K比例1.00:0.59:1.28。后者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生产风险大幅度上升,需集成超级栽培、肥料运筹、病虫防治、水桨管理等一系列协调促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建宁县水田稻作类型呈现多样化并形成混作区的问题,探讨了湿润育秧、塑料薄膜保温育秧、机械化育插秧、两段育秧等多种育秧方式的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9.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管理,即使45 d秧龄,秧苗也生长整齐,适于机插。以塑料机插秧盘为衬底,每盘播种量从90g降到50g,采用塑盘旱育秧管理技术,既大幅降低了播种量,又能培育出秧龄30~35 d,满足早茬口机插的秧苗。蔬菜茬采用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全程节本增效2967.65元/hm2,小麦茬节本增效2037.60元/hm2。  相似文献   

20.
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越光和武香粳 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穗肥施用时期施氮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倒 1 5叶 ,倒 2 5和 0 5叶 ,倒 3 5、 2 5和 1 5叶施肥提高了花后高效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含氮率。穗肥施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倒3 5、 2 5和 1 5叶 ,倒 3 5和 1 5叶 ,倒 2 5叶施肥对增加两品种产量 ,提高穗肥利用率和生产力作用显著。施用穗肥增产的机制两品种表现不一致 :越光主要表现在结实率的提高 ,武香粳 9号主要表现为每穗总粒数的增加。生育期较短的越光穗肥利用率略低于生育期较长的武香粳 9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