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雄蚕杂交新品种夏华×平 8在春期用不同温度和叶质条件饲养,对其发育情况、龄期经过、稚蚕绝食生命时数和饥饿就眠率、眠蚕体重以及蚕茧产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 1龄期收蚁 24小时用较高温度饲养,其绝食生命时数最长,2、 3龄均以中温饲养表现最好 ; 从饥饿就眠率看,1~ 3龄的总体表现以适熟叶最好 ; 从蚕茧产、质量看,以偏高温度饲养及适熟桑叶为好.  相似文献   

2.
夏华×平8稚蚕期用高温、雄蚕饲育标准和常规二回育饲育标准饲养,4龄起蚕开始同时进行32℃、90%高温多湿冲击至5龄第4天,调查其发育情况、眠蚕体重、产茧量、结茧率和死笼率等,结果稚蚕高温适叶和雄蚕标准的适叶区表现最好,为雄蚕饲育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规模饲养雄蚕 提高蚕农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养雄蚕是传统蚕业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雄蚕易饲养、食桑省、桑叶利用率高,能节约养蚕成本,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均高于雌蚕。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淳安县从2004年开始引进专养雄蚕品种,通过对比试验,对雄蚕综合性状、收烘特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雄蚕茧质、效益均明显高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4.
雄蚕杂交种夏华×平8用三种蚕座密度和用桑量饲养 ,调查其发育情况、龄期经过、眠蚕体重、蚕茧产质量及其经济效益 ,结果不同饲育密度和不同用桑量对其生长发育和龄期经过无影响 ;从蚕茧产、质量及综合经济效益看 ,试验所设的蚕座密度适中区和用桑量适中区的结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5.
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家蚕是雌雄异体昆虫,需通过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来繁殖后代,养蚕生产上所用蚕种的雌雄比例为1:1。由于雄蚕体质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好、雄蚕茧出丝率比雌蚕茧高20%左右。如果能全部饲养雄蚕,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多产丝15%。因此,在生产上光养雄蚕是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要做到光养雄蚕,就必须在卵期或尽可能早地在幼虫期将雌雄蚕分开,以及用生理学方法将胚胎期雌转化为雄,或使用各种手段控制只有雄蚕孵化。要在早期将雌雄蚕分开,一般用限性遗传的手段。限性遗传是指某一性状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上表现的性连锁遗传现象,家蚕的限性遗传也称W染色体连锁遗传,现在生产上所用限性品种是通过诱变方法使带有标志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育成。已育成卵色、蚕体色、茧色  相似文献   

6.
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龙 《蚕桑通报》2011,42(2):14-18
对现行推广的雄蚕品种与3个常规品种茧进行了茧质性状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干壳量高、茧幅整齐度高、全茧量低、含胶率低等特点,雄蚕蛹的鲜量、干量及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品种。绘出了雄蚕茧的恒温干燥曲线图,确认雄蚕茧的干燥规律与常规品种相似,但干燥速度快于常规品种。分析了雄蚕茧的茧质性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饲养雄蚕品种可以达到高效生产蚕茧的目的,因为雄蚕具有强健好养、食桑少、叶丝转化率高、丝质优的特点。引进浙江省蚕研所的雄蚕品种华夏×平88并与正常饲养的品种苏镇×春光进行对比试养,通过鲜茧产量、鲜茧丝质、干上茧丝质及成本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饲养华夏×平88雄蚕成本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专养雄蚕能够克服雌雄混养时蚕茧大小不一,茧丝质开差大而影响生丝质量的问题,能有效提高生丝品质。  相似文献   

8.
小蚕用叶质量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进行过较多的研究,如日本竹内好武曾用饥饿就眠率方法,国内周若梅等从桑叶的C/N比值和小蚕绝食生命时数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9.
利用孵化率高且后代全为雌性个体的雌蚕无性克隆系雌35与平衡致死系平28杂交,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雄蚕新品种浙凤2号。新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茧型大、产量高,茧丝品质优的特点。新品种的龄期经过略长于对照雄蚕品种秋华×平30,虫蛹率高于对照品种0.66个百分点,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2.99%、3.73%,茧丝洁净94.80分,出丝率高于对照品种。新品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可实现一方专养雌蚕,另一方专养雄蚕的生产模式,不仅能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也能提高杂交率和蚕种质量,促进雄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2016年5月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山东、河南等省蚕区春季和晚秋季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桑叶营养成分分析和生物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以N/C值为标准,调查了春期芽梢顶端1—9叶位与原蚕稚蚕发育经过,绝食生命时数和结茧率、健蛹率,及蚕卵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N/C值在3~4.5之间,上述各项成绩较好,N/C值小于3或大于4.5,对蚕有不良影响。并提出原蚕稚蚕期各龄用叶标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棚养蚕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金钱 《蚕桑通报》2002,33(1):16-18
大棚养蚕是蚕桑生产的一项新技术,山东、江苏已推广应用10多年,为了开发应用大棚养蚕技术,我省2次组织了赴山东专题考察,并从2001年春蚕开始在桐乡市等地进行试验。本文概要介绍了春期试验的主要结果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天蚕(AntheraeaYamamai)每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柞叶为主要饲料,是和柞蚕同属的大型野生绢丝昆虫。天蚕丝为绿色,质地优良,价格昂贵,许多国家,都在竞相研究开发。我国早在1933年开始驯养天蚕,由于野生性强,继代困难,至今还不能象柞蚕那样进行大面积生产。我们从1987年开始,以当地野生天蚕为材料,进一步从事驯化研究,历经十年,确立了在吉林省农村条件下的综合饲养技术。现简要报告如下。I天蚕的饲养林地饲养天蚕,是把自然柞林更新后,再利用养蚕。吉林省的柞树有3个品种,即辽东柞(Quercusl。aotungens。sKoldz)、蒙占…  相似文献   

13.
蚕的体重变化与饲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蚕的体重变化,就全龄期而言,其体重增长率从1龄至5龄是逐渐降低的,其中以1龄为最大,2、3、4、5龄,随蚕龄增加,体重增长率减少,在一个龄期内,家蚕体重增长率以第1日为最大,然后逐日下降。这种体重变化特点说明,蚕的成长,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在饲育处理上要地对蚕的不同成长时间,采取积极、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结果表明:稚蚕试验区使用有孔塑料膜覆盖育,在低温的春蚕期和晚秋期,与对照区无孔塑料薄膜覆盖育相比,两者的饲养成绩没多大差别,但在高温多湿的夏、秋蚕期,试验区的生命力和茧质都比对照区有所提高,其中夏蚕期幼虫生命率提高20.22%,虫蛹生命率净高43.57%,收茧量提高了55.56%。  相似文献   

15.
16.
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几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稚蚕人工饲料育应避免蚁蚕饥饿和冷藏 ,1~ 2龄平板一回育 ,张种用干粉 1 0~ 1 1kg ;条状每龄一回育 ,1龄用干粉 0 2 5~ 0 2 8kg ,2龄用干粉 0 75~ 0 82kg ;蚕座面积 1龄 0 7m2 ± 0 1m2 /张种 ,2龄 1 4m2 ±0 1m2 /张种。  相似文献   

17.
优质增效养蚕模式即蚕桑良种+小蚕木屑炉或靠壁灶加温+薄膜覆盖蚕匾育+大蚕蚕台育十全龄三回育+蚕病综防技术+方格蔟上蔟(蚕茧优质技术)。该模式注重蚕桑生产的质量效益,从桑树栽种时就强调栽种优良品种.订种时选用优良蚕品种,饲养过程中强调使用省力节本高效的养蚕技术,上蔟一律使用方格蔟,确保蚕茧生产优质高产高效。金华市磐安、武义、永康等县即采用该模式,每50kg鲜茧收购价比全省平均价高出200余元。  相似文献   

18.
原蚕区养蚕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养蚕方式,在生产实践中有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户平时管理较好,养蚕条件也不差,虽然都是使用方格蔟上蔟并在养蚕前进行了消毒,但到茧质调查时,健蛹率反而不是很高。经过对比分析,对原蚕区熟蚕上蔟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戴建忠 《蚕桑通报》2010,41(1):34-36
<正>养蚕生产布局狭义上是指一年饲养几期蚕、每期蚕在什么时期饲养和每期蚕的饲养数量。养蚕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除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质量外,  相似文献   

20.
桑蚕黄海×苏春品种又名5·4×24·46,是由江苏省蚕种公司和海安县蚕种场共同育成,经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桑蚕春用新品种,该品种是一对强健好养、茧形大、产茧量高、丝质优良的多丝量四元杂交种,1999年在射阳县首次引进饲养,经过1999年至2001年筛选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