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同一蛋白质水平(粗蛋白质为13%)不同料型对肉种鸽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144对种鸽,随机分为4组,每组36个重复,每个重复1对种鸽。Ⅰ组饲喂柱状颗粒全价料,Ⅱ组饲喂球形颗粒全价料,Ⅲ组饲喂50%原粮和50%柱状颗粒料,Ⅳ组饲喂原粮和保健砂。预试期14 d,正试期106 d。结果显示:①整个试验期内,Ⅰ、Ⅱ组平均日耗料量均极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1),15~21日龄阶段Ⅲ组乳鸽平均日耗料量也极显著低于Ⅳ组(P<0.01);②Ⅰ、Ⅱ组均能使种鸽在繁殖期间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但公鸽的增重比母鸽多;③乳鸽7日龄时,Ⅱ、Ⅲ组体重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但乳鸽14日龄时,这种显著差异消失;④Ⅰ组种蛋受精率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显著高于Ⅱ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料型对种鸽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但对啄羽现象无明显影响;建议在养鸽生产中推广柱状颗粒全价料型。  相似文献   

2.
1加强生产鸽饲养管理 乳鸽断奶前完全依赖于亲鸽哺育才能顺利长成,所以亲鸽体质状况及生活环境是影响乳鸽商品率的重要因素。很多乳鸽10日龄前生长发育良好,10日龄后因亲鸽哺喂量不够而生长受阻,导致商品率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生产鸽自身,另一方面源于饲喂不当。前者有的因种鸽个体小、体质差,哺育后期无力满足乳鸽食量,有的因繁殖频率高,繁殖任务过重,种鸽体力恢复不好,导致哺喂量不足。后者多因种鸽日粮中营养不全,尤其是蛋白质饲料不足,或者是所供日粮颗较大大,不便种鸽采食哺喂,致使乳鸽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因此,以自然哺育方式生产乳鸽时,跟踪及时淘汰个体过小、哺喂能力差的生产鸽外,还应供给营养全价、颗粒适中的日粮和充足卫生的饮水。同时,每次饲喂时要注意观察,乳鸽日龄大,采食多者应多喂,避免因饲喂量不足导致哺喂减少。此外,若发现带仔鸽食槽内有剩料不吃,却表现出强烈的采食欲望者应区别对待。如果槽内剩料只有大粒玉米,说明种鸽在寻找颗粒较小的饲料,应增加口粮中小颗粒饲料喂量,如果剩料中只有能量饲料,没有蛋白质饲料,说明种鸽需要蛋白质饲料,应在饲喂过后单独补饲适量蛋白质饲料。  相似文献   

3.
选取36对健康种鸽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对种鸽,每对种鸽哺育4只乳鸽"(2+4"生产模式)。处理1(对照组)饲喂CP=17%蛋白的混合日粮,处理2(试验组Ⅰ)饲喂CP=16%的试验混合日粮,处理3(试验组Ⅱ)饲喂CP=18%的试验混合日粮。各处理组日粮能量水平相同,饲料类型采用50%颗粒料+50%混合原粮,试验期21d。结果显示:试验前期试验组Ⅰ每对种鸽平均日采食量为187.2g,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Ⅱ(P<0.05)。试验全期,3组间乳鸽平均日增重、21日龄平均体重、种鸽平均日采食量统计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Ⅰ的乳鸽死亡率远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Ⅱ。以上结果说明,在能量相同的情况下,CP=16%的日粮基本能满足种鸽"2+4"生产模式下的蛋白需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人工饲喂乳鸽净化种鸽毛滴虫技术可行性,以白羽王鸽为试验鸽,以毛滴虫感染阳性率为评价指标开展饲养试验。选择人工孵化、种鸽哺喂的乳鸽192只作为对照组并设2个重复组,每组96只;选择人工孵化、人工饲喂的乳鸽192只作为试验组并设2个重复组,每组96只。检测试验鸽不同生长阶段及成年后哺育的后代乳鸽毛滴虫感染阳性率。结果显示:对照组毛滴虫感染阳性率,21日龄63.0%,留种后2、7、12、18月龄分别为72.9%、42.7%、36.5%、28.1%,哺育后代21日龄乳鸽为70.7%;试验组21日龄及其后续留种各阶段、哺育后代21日龄乳鸽均为0.0%,试验组毛滴虫感染阳性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人工饲喂乳鸽培育种鸽可实现净化种鸽毛滴虫阳性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白羽王鸽种鸽哺育前体重对哺育期减重和乳鸽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120对健康种鸽,按哺育前体重由大到小分为A、B、C和D四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5对种鸽。采用"2+4"生产模式,饲喂全价颗粒饲料,预饲10 d,试验期20 d。结果显示:试验第1~10天,A组母鸽减重显著高于D组(P0.05),母鸽哺育前体重越大,减重越多;试验第11~20天,不同体重公鸽减重、母鸽减重和公母鸽总减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1~20天,A组公鸽减重显著低于B组公鸽(P0.05),A、C组母鸽减重显著高于D组(P0.05),B组公母鸽总减重显著高于D组(P0.05)。白羽王鸽种鸽体重对乳鸽5、10、15和20 d末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从数值上看以B组种鸽哺乳效果最好。公、母鸽初始体重与乳鸽5、10、15、20 d末重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公、母鸽减重与乳鸽平均日增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母鸽哺育前体重能影响母鸽哺育期减重,哺育前种鸽体重对公鸽减重和乳鸽生长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西农萨能奶山羊羔羊哺乳期全价颗粒料配方,本试验采用2×3两因子设计,选用出生日期相近(5d之内)、体重相近(3.66±0.69kg)的健康西农萨能奶山羊初生羔羊53只(公羊26只、母羊27只),按性别和蛋白质水平随机分为6组(A、B、C为三组母羊;D、E、F为三组公羊),试验期为120d,并分为1~60日龄和61~120日龄两个阶段,两阶段颗粒料苜蓿草粉含量分别为10%和20%,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8%、21%、24%和15%、18%、21%,哺乳期自由采食干草,试验期间采集奶样和饲料样,记录羔羊采食量和生长发育数据。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公羔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羔(P0.05);1~60日龄,A、D组羊羔具有较大的日增重,饲料报酬高,且D组日增重显著高于E、F组(P0.05);61~120日龄,D组具有最大日增重,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公羔日增重呈现出降低的趋势,C组母羔显著大于A、B两组(P0.05),公羔间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不同蛋白水平颗粒料对哺乳期羔羊腹泻率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试验表明,1~60日龄,蛋白质水平为18%的颗粒料组羔羊生长发育最快,饲料报酬高;61~120日龄,蛋白质水平为21%的颗粒料组母羔增重快。  相似文献   

7.
选用同品种、同饲养条件下的生产种鸽分别进行鸽蛋并窝和调仔并窝试验。其中鸽蛋并窝试验分析每次产蛋均孵化哺育、孵哺一窝停孵哺一窝、种鸽不孵化的情况下,不同的产蛋间隔周期;调仔并窝试验分析雏鸽在人工调窝、不调窝的情况下10日龄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每次产蛋后均孵化哺育乳鸽的对照组,其产蛋平均周期是45 d;孵哺一窝停孵哺一窝产蛋的试验组Ⅰ,其产蛋周期是31.5 d;种鸽每次产蛋均不孵化、不哺喂乳鸽的试验组Ⅱ,其至下窝产蛋周期是18.5 d。对照组产蛋周期比试验组Ⅰ多13.5 d,比试验组Ⅱ多26.5 d,差异显著(P<0.05)。种鸽自孵自哺育的对照组10日龄的乳鸽成活率是91.6%,人工调仔的试验组10日龄乳鸽成活率是98.6%。乳鸽人工调仔并窝的成活率比不调窝10日龄成活率提高7%,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比较不同形态及不同粗纤维水平日粮对1~50日龄鸵鸟生产性能的影响,为鸵鸟雏鸟的全价颗粒饲粮配制提供试验论证及合理的粗纤维水平数据。选取1日龄健康的鸵鸟1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1个对照组,3个试验组),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10只雏鸟,对照组日粮形态为精料(粗纤维为5%)+苜蓿青草,3个试验组的日粮形态为全价颗粒饲料(其粗纤维水平分别为4%、5%、6%)。饲喂精料+苜蓿青草形态日粮的雏鸟体增重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饲喂全价颗粒饲料的各处理(P0.05),并且没有雏鸟死亡;3个不同粗纤维水平的颗粒料的采食量和体增重的差异都不显著(P0.05),其中粗纤维水平为5%的颗粒饲料饲喂的效果相对较好,但该组的死亡率最高,为15.0%。以精料+苜蓿青草形态的日粮饲喂1~50日龄鸵鸟的效果好于饲喂全价颗粒饲料的效果;全价颗粒饲料粗纤维水平过低会引起鸵鸟雏鸟的粪干便秘并造成死亡,本试验表明,1~50日龄鸵鸟饲料中的粗纤维水平不宜低于6%。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种鸽生产性能,采用种蛋拼孵办法进行种鸽一窝多蛋孵化及多乳鸽喂养技术研究。试验1组采用一窝孵3蛋育3雏方法;试验2组采用一窝孵4蛋育4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窝孵2蛋育2雏方法。经120 d,3个孵育周期试验,结果表明:(1)孵化率:对照组为97.66%,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比对照组下降3.6个百分点和23.7个百分点;试验2组比试验1组下降19.83个百分点;(2)乳鸽28日龄平均日增重:对照组为17.32 g,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0.46%和0.64%,乳鸽28日龄体重仍达500 g以上,符合市场要求;(3)种鸽生产性能:对照组平均每对种鸽生产乳鸽数5.81只;试验1组为6.69只,比对照组提高15.1%,试验2组与对照组同为5.81只;(4)饲料报酬:对照组为4.15∶1,试验1组为3.74∶1,比对照组提高10.96%,试验2组为4.17∶1,比对照组下降4.8%;(5)经济效益:试验1组比对照组每对种鸽年可增加经济效益15.05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本场采用种蛋拼孵技术,探索出“一窝多蛋孵化及多乳鸽喂养”技术,即每对种鸽孵化3枚蛋,再由种鸽喂育到28日龄上市,可使每对种鸽孵育乳鸽南7.5对/年提高到8.6对/年,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2+2"生产模式下天山雪肉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约560 g,188日龄)和产蛋性能相近且为同一天产蛋的天山雪父母代种鸽60对,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对种鸽,每对种鸽哺乳2只乳鸽。3组种鸽分别饲喂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16%、17%和18%)饲粮。试验期46 d,其中18 d孵化期,28 d哺乳期。结果表明:在1~28日龄,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差异;16%CP和18%CP组乳鸽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17%CP组;18%CP组乳鸽胸肌的滴水损失较16%CP组显著降低,而肉色黄度显著高于16%组;提高饲粮CP水平可显著增加乳鸽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其中,18%CP组乳鸽胸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6%CP组。由此可见,在"2+2"模式下,18%CP饲粮组乳鸽的肉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乳鸽肠道钙吸收规律,以满足乳鸽生产中钙的营养需要,试验将48对健康种鸽随机分为8个重复,每个重复6对,产蛋后由种鸽自然孵化和哺育乳鸽,在乳鸽7、14、21、28日龄时称量体重,平均体重分别为(120.27±31.37)g、(264.35±88.77)g、(399.22±75.04)g和(454.16±38.39)...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蛋白水平的颗粒料对特陶寒杂交羔羊干物质采食量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为全价颗粒料配方的筛选提供依据。选用80只(公母各40只)出生日期相近(5 d之内)、体重相似(4.51 kg±0.72 kg)的健康特陶寒杂交羔羊,按照2×2两因子设计随机分为A(母羊)、B(母羊)、C(公羊)、D(公羊)四组,每组20只,分别补饲蛋白水平为18%(A、C组)和21%(B、D组)的颗粒料,试验期为120 d。结果表明:用不同蛋白水平颗粒料补饲1~120日龄的羔羊,母羔1~120日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高于公羔,但其饲料利用率低于公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1~28日龄乳鸽嗉囊中鸽乳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36对种鸽,每对种鸽哺育2只乳鸽,于乳鸽1、3、5、7、14、28日龄采集鸽乳,每个时间点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乳鸽,在种鸽哺喂后通过挤压嗉囊的方式采集乳鸽嗉囊内鸽乳。分别在乳鸽1、7、14、21、28日龄时称重,并记录种鸽每周的采食量。【结果】 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在1~21日龄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而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以及总采食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原粮和颗粒料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于7日龄后显著增加(P<0.05),并在15~28日龄维持稳定。不同日龄鸽乳的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减少(P<0.05),1~5日龄粗蛋白质含量维持稳定,在7日龄显著降低(P<0.05),在14~28日龄维持稳定。钙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增加(P<0.05),磷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减少(P<0.05),钙磷比呈显著的线性升高(P<0.05)。铜、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铁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二次增加(P<0.05),铜、铁、锰、锌含量均在1~3日龄维持稳定,铜含量在5日龄显著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于14日龄显著增加(P<0.05),随后于28日龄显著降低(P<0.05)。铁、锌和锰含量均于5日龄显著增加(P<0.05),在5~28日龄维持稳定;硒含量随日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乳鸽在21日龄前生长速度快,21~28日龄乳鸽体重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随乳鸽日龄增加而增加。鸽乳中粗蛋白质和磷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减少,而钙、铜、铁、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选择相同繁殖周期的36对白羽王鸽种鸽,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对种鸽,各自对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对种鸽哺育3只乳鸽,分别饲喂原粮、原粮+预混料、颗粒料,所有处理组均补充保健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试验期总耗料量、28日龄乳鸽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乳鸽胫长、胸宽、胸深显著小于试验Ⅰ组和Ⅱ组(P﹤0.05),体斜长显著小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Ⅲ组乳鸽全净膛率显著大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0.05),不同处理组间乳鸽腹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乳鸽生产中使用颗粒料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乳化剂添加水平对种鸽产蛋性能、养分利用率及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的影响。两个试验过程均随机分为5个组(A、B、C、D、E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00、400、600、800 g/t的乳化剂。结果表明:(1)当乳化剂的添加量达到600 g/t时,种鸽的产蛋数和出雏数最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4.81%、26.67%;(2)C组和D组种鸽对粗脂肪的利用率分别较A、B、E组显著提高了10.37%、9.49%、15.53%和9.34%、8.48%、14.46%(P0.05),各组间种鸽对饲料中钙、磷、粗蛋白质和能量的消化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3)5个处理组间乳鸽的平均日采食量、28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4)28日龄时,各组间乳鸽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种鸽的产蛋性能和养分利用率,对乳鸽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且在本试验条件下,初步得出肉鸽饲粮中乳化剂的推荐用量为600 g/t。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代谢能水平对人工哺育乳鸽14~33 d龄生长性能、屠体性能和羽毛发育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1080只14 d龄人工哺育乳鸽,按体质量大小平均分成A、B和C三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代谢能水平为13.39 MJ/kg、13.81 MJ/kg和14.23 MJ/kg的全价饲料,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试验期20 d,结果显示:不同代谢能水平对人工哺育乳鸽14~33 d龄耗料增重比有显著影响(P 0.05),对试均末重、日均增重和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 0.05),其中A组耗料增重比显著高于B、C组(P 0.05)。不同代谢能水平对14~33 d龄人工哺育乳鸽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 0.05),但随着代谢能水平的提高,有提高腹脂率的趋势;不同代谢能水平对14~33 d龄人工哺育乳鸽羽毛评分和尾羽宽无显著影响,但B组尾羽长显著高于A组(P 0.05)。综上所述:在人工哺育乳鸽在14~33 d龄时使用13.81 MJ/kg代谢能水平即可满足乳鸽生长需要,高于此代谢能对乳鸽生长性能、屠体性能和羽毛发育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幼龄鸽新城疫母源抗体消长规律,选择白王鸽生产种鸽50对,免疫接种后抽取32对进行产蛋、孵化和哺育幼龄鸽。从该种鸽生产的32窝出壳乳鸽中每窝确定1只作为试验幼龄鸽,分别检测种鸽血清、种蛋卵黄HI抗体以及1日龄和1、2、3、4周龄幼龄鸽血清HI抗体和体重。结果显示:对应的HI抗体滴度分别为9.3、8.1和7.8、5.5、4.1、3.0、2.1 log_2;出壳后第1、2、3、4周龄的HI抗体半衰期分别为3.0、5.0、6.4、7.8 d,1日龄及1、2、3、4周龄体重分别为16.0、140.1、290.1、440.2、500.2 g。出壳后幼龄鸽母源抗体滴度随周龄增大快速衰减,但各周龄段半衰期不同,且呈现随周龄增加而延长;种鸽与种蛋、1日龄及各周龄抗体滴度值高度正相关,提高种鸽抗体滴度可提高幼龄鸽母源抗体滴度,延长母源抗体维持时间,幼龄鸽生长代谢速率是影响母源抗体衰减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我国的养鸽业发展很快,从南到北均有饲养,尤其是粤、桂两省饲养较多。在肉鸽还没有统一饲养标准的情况下,为了探索乳鸽对蛋白质的需要,为配制哺雏种鸽饲料提供资料,我于1985年6月至1986年6月,进行了种鸽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同对乳鸽生长的影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从我所饲养的开产杂王鸽中,随机确定15对种鸽的所产28日龄乳鸽为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白羽王鸽为研究对象,选取配对经产种鸽33对,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真1仿真蛋组、2仿真蛋组),每组11对,开展孵化试验,研究其对亲鸽及乳鸽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亲鸽孵化仿真蛋对亲鸽和乳鸽的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乳鸽日龄的增长,亲鸽体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到乳鸽28日龄时,亲鸽体重降幅1真1仿真蛋组2仿真蛋组对照组,而带雏亲鸽采食量的增幅2仿真蛋组1真1仿真蛋组对照组。就乳鸽而言,1真1仿真蛋组乳鸽体重高于同期孵化2枚仿真蛋组,但2枚仿真蛋组的28日龄乳鸽成活率分别比全真蛋组、1真1仿真蛋组高12%、14%。综合亲鸽和乳鸽生产性能,孵化2枚仿真蛋对亲鸽和乳鸽并无显著不利影响(P0.05),且可以提高乳鸽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