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曲霉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发酵豆粕蛋白含量作为指标,从5株真菌中筛选出一株有较强分解能力,能显著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含量的黑曲霉菌株。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其发酵豆粕的因素:发酵时间、接种量、料水比、起始温度和发酵量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接种量0.5%、料水比1:1、发酵时间3d、温度35℃、发酵量20g(直径7cm×高8cm罐头瓶中)。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从发酵前43.5%提高到60.13%,增加了38.23%(P<0.01)。氨基酸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35.76%。同时经黑曲霉发酵后豆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降解。发酵前后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从1720TIU/mg下降到480TIU/mg;植酸含量从9.513mg/g下降到0.535mg/g;脲酶活性由0.136到完全被分解;大豆凝血素(效价)由10240下降到80。  相似文献   

2.
饲用酶与芽孢杆菌协同作用发酵豆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酸溶性蛋白(TCA-N)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饲用酶酶解、芽孢杆菌发酵、饲用酶加芽孢杆菌协同处理豆粕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酶菌协同处理的结果优于酶和菌单独作用的结果,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7、初始发酵温度40℃、加酶量0.05%(蛋白酶活力50 U/g)、接种量1%(0.5%1号菌+0.5%3号菌)、处理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过处理后,其酸溶性蛋白含量从2.74%增加到24.55%,乳酸含量从1.26%增加到4.70%,各种抗营养因子也大都得到降解。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为分子量20 kD或以下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3.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肽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酶解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菌酶协同处理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5%、加酶量450 U/g、料水比1∶1.4、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菌酶协同处理后,小肽含量从11.40 mg/g提高到199.65 mg/g,粗蛋白质含量从47.62%提高到56.72%。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金枪鱼暗色肉为原料,主要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和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制备饲用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饲用肽的小肽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加酶量等因素对饲用肽中小肽含量的影响。最佳菌酶协同工艺为: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接种量2%(V/m)、加酶量200U/g。在此条件下,小肽含量从28.89 mg/g提高到了185.59 mg/g,氨基酸组成平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6.5~14.4 k D,大分子蛋白得到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种高效筛选硫甙降解菌的方法,首先对从菜籽粕中分离得到的205株菌通过以硫甙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情况进行初筛,获得了具有良好生长情况(OD600>0.6)的菌株22株,结合硫甙的降解情况,初步获得6株具有较强硫甙降解能力的乳酸菌。通过菜籽粕固态发酵进行复筛,最终获得了1株硫甙降解率为55.7%的乳酸菌戊糖片球菌-22。将其应用于菜籽粕的固态发酵,发酵菜籽粕的蛋白含量从40%提高到41.8%,肽含量从2.68%提高到12.48%,硫甙含量从45.25mol/g降低到18.65mol/g,总酸含量为3.82%,发酵菜籽粕的饲用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考察枯草芽孢杆菌B1与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和酶解处理(简称菌酶协同酵解)制备菜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对经菌酶酵解后的菜籽粕营养成分的分析。以菜籽肽得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对加酶量、发酵温度和料水比等酶解、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菜籽肽以菌酶同时添加为最佳制备方式,以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1.0%、中性蛋白酶添加量150 U/g、料水比1:1.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为最佳菌酶协同酵解条件。在此条件下,菜籽粕中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的降解率达74.23%,单宁和植酸的降解率分别为31.17%和16.39%。发酵后菜籽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1.30%,比发酵前提高1.92%,菜籽肽含量达170.12 mg/g,比发酵前提高了3.7倍,还原糖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57.68%,钙、磷含量分别比发酵前提高了26.83%和11.57%。试验表明,菌酶协同处理的方式对菜籽粕品质的提升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小肽含量为指标筛选出一株用于固态发酵豆粕的枯草芽孢杆菌(BSW-2),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PCR-DGGE)探讨了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0.5%,料水比1∶1.2,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6 h.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小肽含量从11.52 mg/g提高到202.20 mg/g,粗蛋白含量从47.65%提高到55.63%.PCR-DGGE结果表明,菌株BSW-2在整个发酵体系中均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8.
复合微生物发酵棉粕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乳酸链球菌等4种菌混合固态发酵棉粕,提高棉粕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平衡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菌的最佳接种量依次为枯草芽孢杆菌100万、地衣芽孢杆菌1 000万、酿酒酵母10万和乳酸链球菌100万CFU/g,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48 h。在此基础上,粗蛋白从38.70%上升到44.80%,可溶性蛋白从发酵前的25.40 mg/g上升到发酵后的145.70 mg/g,必需氨基酸增加,发酵效果明显,棉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饼粕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同时提高其小肽的含量,我们利用黑水虻幼虫分别处理未发酵与发酵的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与空白豆粕组相比,添加了200只黑水虻幼虫的发酵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β-伴大豆球蛋白、总戊聚糖和植酸的含量分别下降了63%、59%、4%和63%,而小肽和粗蛋白的含量分别增加了657%和2%;添加了200只黑水虻幼虫的发酵棉籽粕中粗蛋白和小肽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1%和630%,植酸、单宁和游离棉酚的含量分别下降了87%、30%和81%;添加了200只黑水虻的发酵菜籽粕中粗蛋白和小肽含量分别增加3%和468%,植酸、单宁、噁唑烷硫酮的含量分别下降98%、50%和99%。同时,在发酵饼粕(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中加入黑水虻幼虫处理后,样品的平均重量分别降低了0.81 g/50 g、1.5 g/50 g和3.8 g/50 g。  相似文献   

10.
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枯草芽孢杆菌属、酵母菌属和乳酸菌属的6株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6株菌复合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糖蜜40 g/l、蛋白胨10 g/l、葡萄糖1 g/l、磷酸氢二钾0.5 g/l;并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8,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为30℃p,H值自然,发酵时间为48 h。在以上条件下,棉籽粕经过复合菌固态发酵后,物料的pH值降低到4.5以下,有益菌总数达到6.2×108 cfu/g,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76%,游离棉酚含量从618.52 mg/kg降低到274.16 mg/kg,降低了5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