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庆元县地处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具有典型的山区小气候,发展香菇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条件。据专家考证并确认,人工栽培香菇技术是宋代庆元农民吴三(后人尊他为吴三公)首先发明的。据史料记载,叫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因吃了国师刘伯温(浙江青田人)为他提供的素菜山珍——香菇,大加赞赏,并降旨,种植香菇为龙、庆、景三县百姓专利产业。三县人民欣喜若狂,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皇帝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的对联,这一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科学技术史大事纪要(续)中国农业博物馆舒耕公元1440年(明)朱权作《茶谱》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他在政治上遭创痛之后,为避皇权之争,专求清静和韬晦,于江西南昌郊外“构精庐一区,...  相似文献   

3.
崇武古城是我国现存的保护比较完整的一座石头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沿海的突出部分,建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4.
朱升(1294—1370年),字允升,号枫林,学者称枫林先生。明代初期的政治家、道学家。休宁(今安徽休宁)人。龙凤三年(1357),朱元璋攻克徽州(今安徽歙县)后,因邓愈推荐,被召见问时务,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非常欣赏,遂使预帷幄密议。洪武元年(1368)任翰林学士,与陶安、宋濂齐名,一切典制,多出其手。后以老辞政归家,卒年七十二岁。有《枫林集》。诗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平易坦率,往往脱然于诗法之外。“茗理”诗并序为其诗作的一首,现全文抄录于后:  相似文献   

5.
相传明朝初期,南武当山张姓道士,将深山老林之多年野生葛根制成葛粉,献给皇帝朱元璋.皇帝初食即觉滑嫩可口,连食1个月后精神焕发,红光满面.朱元璋龙颜大悦,欣然挥毫将葛粉赐名为“葛粉宝“.……  相似文献   

6.
“四菜一汤”,指一餐饭吃四样菜一碗汤,“四菜一汤”由来已久,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首倡。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出身贫苦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 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当十多桌席位坐齐以后,太祖便令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萝卜,百味药也,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长青,象征国家长治…  相似文献   

7.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2,(2):194-194
明人许次纾 ( 1 546— 1 6 0 4 )在万历 2 5年 ( 1 597)写了一本《茶疏》 ,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 ,茶文化上的一部力作。凡是学茶的人 ,特别是喜欢研究茶史的人恐怕没有不阅读此书者。明朝是我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元朝贡茶仍为饼茶 ,饮茶仍为烹饮。到了明朝“杀青”就改蒸为炒 (粗茶蒸、嫩茶炒 ) ,饮茶由烹饮改为冲泡 ,末茶产量也大减 ,从而形成为散茶独盛的局面。特别是洪武 2 4年 ( 1 391 ) 9月朱元璋命罢龙团、凤饼改为制芽以进。从而使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许次纾的《茶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茶疏…  相似文献   

8.
中医话忌口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稳固皇位,开始残害开国功臣.元帅徐达患了“背疽”(即背部大范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最忌吃鹅肉,因为鹅肉是发物,吃了易动火发疮.朱元璋别有用心地赐徐肥鹅一只,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抗君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背疽”扩散而亡.在此,我们集众家之言,目的就是想让广大群众对忌口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分析洪武帝奠定、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也是特点):一是重视德治外交,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  相似文献   

10.
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 ,分析洪武帝奠定、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 ,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 (也是特点 ) :一是重视德治外交 ,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21,(7)
正朱元璋倡导奏折"减肥""平民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显著成效,开创了明朝初期的盛世,倡导大臣写"短平快"式的奏章便是其中一例。在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写奏折时,大都沿用官样文章,套话连篇,使得奏章冗长而无实物。时间观念较强的朱元璋对这种"假大空"式的奏折,很是反感。  相似文献   

12.
<正>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遗迹。在这些遗迹中南京明城墙值得一提,这个宏伟的建筑和一位有名的皇帝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朱元璋。这位平民皇帝1368年建立明朝,以南京为都,使南京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朱元璋下令修造的南京明城墙动用了152州县共28万民工,使用了大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是世界上第一  相似文献   

13.
<正>1历史来源及发展提及凤阳无人不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农村改革的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凤阳民间至今流传着朱元璋放牛的传说,然而就在这个人杰地灵的朱元璋的家乡却生长繁衍着鲜为人知地方优良黄牛品种——"皖东牛",据说这种牛就是当年这位农民皇帝放过牛的后代。皖东牛是于2011  相似文献   

14.
盆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形成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兴盛于明清(公元1368~1991年).盆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5.
汪洋  董瑜 《中国农资》2014,(17):23-23
<正>近日,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与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在北京拜耳中心举行合作签约仪式。签字仪式由拜耳作物科学贸易与工业品业务经理张善侠主持,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总经理贺远波、北京燕化永乐董事长蒋勤军、拜耳作物科学市场总监成城、销售总监林彤、技术推广总监唐志等出席了签字仪式。据了解,拜耳作物科学将引进北京燕化永乐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牡丹江佰佳信生物科  相似文献   

16.
二、明代垸田的全面发展与引起的问题垸田早在南宋后期就已出现于江汉平原,中经元代曲折、迟缓的历程,到明朝才真正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时期,江汉平原的全面开发治理也从此迈进了重要的新阶段。明朝的两个半世纪中,垸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洪武至成化初年(公元1368—约1468年)垸田的初兴与顺利发展元末动乱,破坏了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宋元以来垦辟的少量垸田也难免此厄运。到明前期,即洪武至成化初年,垸田才在和平环境中很快恢复起来,并得以顺利发展。最能反映这个阶段特点的,要属沔阳州(包括今洪湖及仙桃市)和潜江县。  相似文献   

17.
婺源茶叶的优势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婺源县,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因地处婺江之源,故称婺源。婺源在唐代时归歙州辖治,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元代称徽州路,明代改成徽州府沿至清代。到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为第五行政区,隶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划归江西省,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又划归安徽省,1949年5月复划归江西省至今。  相似文献   

18.
琼花[Viburnum macrocephalum Fort.f.keteleeri(Carr.)Rehd.],又名木绣球(《江苏植物志》),聚八仙(《洪武郡志》),是忍冬科荚蒾属的一种植物,1985年经扬州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为扬州市市花。有关琼花种子休眠、萌发习性和播  相似文献   

19.
康熙与水稻     
<正>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是清初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比较关心农业生产,指出:"生民为本,以衣食为天","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源也".并且在进行巡视时,每到一地,"乐观农事","素爱咨询","于南北土疆之性,黍徐播种之宜,节后早晚之殊,蝗蝻捕治之法".还在丰泽园和玉泉山开辟稻田,亲身耕种,这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根据史料,着重论述他对水稻生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园区简介绿源永乐(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成立于2011年,占地1 000余亩,是一个集食用菌工厂化种植、食用菌文化普及、观光采摘、休闲美食体验及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体验式的高科技食用菌生态产业园。园区计划总投资5亿元,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利用农作物的下脚料(如玉米芯秸秆等)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原料,同时把生产后的废弃物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循环利用(如加工燃料有机肥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