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Ⅰ.稻田土壤磷素径流迁移流失的特征
引用本文:曹志洪,林先贵,杨林章,胡正义,董元华,尹睿.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Ⅰ.稻田土壤磷素径流迁移流失的特征[J].土壤学报,2005,42(5):799-804.
作者姓名:曹志洪  林先贵  杨林章  胡正义  董元华  尹睿
作者单位: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D0115-40335047)资助.致谢本文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及部分以前工作成果的综述.在本文所阐明的观点形成过程中有南京农业大学的沈其荣教授和冉炜副教授、扬州大学的封克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张维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王春霞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的黄铭洪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的张焕朝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尹斌研究员和朱建国研究员的积极参与,并对申请后续的重点基金课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摘    要: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4个月内高达P 1.1 kg hm-2。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形态主要是颗粒态磷(PP),占总流失磷的70%-80%,可溶性磷(DP)仅占20%-30%。在径流携出的可溶性磷总量中,可溶性无机磷(DIP)占30%-40%,可溶性有机磷(DOP)占60%-70%。径流产生的机制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稻田产生的是“机会径流”,蔬菜地等旱地是“开放径流”,而桑园等则是“强化径流”,不同的产流机制决定径流的次数、流量和强度并导致不同的磷素迁移量。太湖流域水稻土磷素向水体排放的警戒值(Break point)为有效磷(P)25-30 mg kg-1,目前该地区水稻土平均的土壤有效磷水平为12-15 mg kg-1;因此常规条件下,未来5-10a内稻田不会形成严重的磷素面源污染威胁。故在城镇郊区、桑园和蔬菜基地周边建立“稻田圈”是防治磷索面源污染有效的生态措施。

关 键 词:土壤磷素  径流  环境警戒值  面源污染  稻田圈
收稿时间:2005-01-03
修稿时间:2005-01-032005-04-05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